楚国盛产黄金,很早就使用黄金作称量钱币。在湖南清理的近百座春秋末至战国中期墓葬中所发现的天平、祛码应与黄金的流通有关。在春秋时期文献中己有“黄金四十鎰”,“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等语。到战国时期,商人、贵族以黄金论价的记载已比比皆是,黄金的行使以斤(l6两)、鎰(2O两)为单位,赏赐贿赂动辄以“百斤”千鎰”。《战国策》中记载金百斤、百鎰以上的事例达30余处。可见战国时期,黄金己成为上层统治者中广泛流通的重要货币了。
战国时楚国出现有铭文的金版,即在一块扁平的不规则形金块上打印文字,形成若干的小方块,通常排列成平行的四行,印数在10~19个不等,沈括、李石曾记录有20余印的。这些印记一般1.3厘米见方,形似印章,俗称“印文金”。有人认为这些印记文字是在金版浇成后用硬戳打成,这其实既费工又不可行。而应是先将文字打印在泥范上,然后浇铸而成,所以排列整齐,深度均匀,字口清晰。楚金版上打印的铭文最多的是“呈日爰”,其次为“陈爰”,还有“专爰”、“‘自卜(颖)”、“覃金”(卢金)、“副爰”、“寿春”等,皆为阴文。传世有一件长柄称印式的青铜郑爰阳文字戳,系近人受旧说影响而造的伪口口口这些最古老的金币成色极佳,含金量大多在96%以上。完整的金版重约250克许,相当于当时的一斤,使用时按需要分割成小块,然后用天平称量支付,属于称量货币体系。
金版铭文一般纪地名,如郧是楚国都(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公元前278年迁都陈(今河南淮阳),公元前241年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爰系重量标度,过去认为“爰”即“寻”,但实测重量并不符合,且黄金流通均以“斤”、“锰”计,未见斤以下的重量单位的记载,近有人将“爰”释为“再”(稠)者,因为近年出土的仿楚金版的泥版冥币多有铭文“呈日爰”、“呈仔再”、“呈仔再”者,很可能;“爰”再”为一字,有锉衡轻重之义,此说有一定道理。
楚金版的流通地区很广,以安徽寿县、凤台为中心,东抵海,西至陕西,南到湖南,北到山东。新中国成立后,在这些地区有多次出土。1970年在安徽阜南朱家湾发现的42块郑爰金版中,有3块完整者,分别重280、262.8、263.4克,每块分别打印17、18、19个阴文小方印。同年安徽临泉艾亭集也出土50块金版,其中有陈爰8块与郑爰共出,说明二者曾同时流通。近年在陕西咸阳也曾出土“陈爰”金版。陈是东周时期一个小国(在今河南淮阳县治),陈阂公二十一年为楚所灭,楚襄公二十年(前278年)秦拔郑,楚曾迁都于陈,陈爰即在此时所铸。“专”即“郭”,原来也是一个小国,其地望在山东郑城东北。战国时,楚地东至郑邪,所以专爰是楚地郭所铸。
“颖”在今河南临颖,属楚地。1974年河南扶沟春秋战国古城址内除出18枚银布币外,还出有楚金版392块,大部分为郧爰金版,共170块,有“陈爰”一7块,“颖"字金版2块以及“赢乃爰”金版l块。尚有难辨识的金版1块和金饼197块。“扁乃”所在地不详。“覃”在今山东郑城附近,属楚地。
楚金版流通的时代,由于所发现的郑爰,陈爰等金版多系楚地遗址的偶然发现,很少是战国楚墓直接发掘出土,其出土地层及伴出物多不清楚,因而判定其确切年代还缺乏可靠的实物根据。
从湖南长沙等地春秋及战国早、中期墓葬多出天平、祛码的事实,可以推断楚国的黄金比较广泛地流通应始于春秋末至战国早、中期。但战国楚墓所出的与黄金流通更为直接的实物,就目前所知,还只有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包金银箔的铅饼和湖南长沙左家公山15号墓出土的泥质圆饼,这都是摹仿黄金形状的冥币,它说明楚国早期黄金的流通还主要是采用圆饼形,即俗称的“饼金”或“金饼”。直径一般在5厘米左右,有的背面刻有数字符号。1970年安徽阜南曾出土饼金10余块,与郧爰共出,说明这种饼金在金版出现后仍在流通。在湖北江陵、宜昌出士‘郢爰”金版的事实说明楚国至少在公元前278年迁都以前就己出现金版了。所以楚金版铸行也很可能开始于战国早中期,而其广泛而大量的流通则在战国晚期,这从金版的出土集中于安徽、江苏各地的情况可以证明。
安徽阜阳、湖北宜昌等地都发现战国楚金版与汉金饼或麟趾金共出的情况,长沙等地汉墓中常有“郢爰”、“郢寽”、等泥版冥币出土,这些事实表明楚金版的使用下限一直延续到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