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以来,南方的楚国就一直保持着它特有的铜铸贝“蚁鼻钱”体系。进入战国,蚁鼻钱的流通区域更加扩大,同时爰金盛行,随着与别国贸易往来的增加,还出现了布币。
1.蚁鼻钱
战国时期蚁鼻钱除常见的“书”字及“拿”、“毋”(君)字铜贝外,战国中晚期还出现了“全(金)”、“乡仓行)”、“析”(新)、“习”、“只”等字样的铜贝,全为阴文。蚁鼻钱的形制略作椭圆形,一端稍大而钝圆,尖的一端有一个小孔,正面凸起。钱币背部平整,铭文铸于正面。
早期的“咒”字铜贝较重,平均4.37克,重者达5.4克,晚期己减重至3.5克以下,多在2.5~3.5克之间。
在各种蚁鼻钱中,最多见的是“哭’字钱,其次是“常”字钱,但数量要比前者少。此字有人释作“各六朱”或“五铢”“圣泰“落卜”、(降率),皆含记重的意思。其余几种如“号”、“全”析”、“国”、“只”,较少见。
蚁鼻钱在宋代己有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遍布楚境各地,并及于宋、鲁、陈、蔡一些地方。就目前所知,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鲁南均有发现。1963年在湖北孝感一次出土5000枚左右,重达21.5公斤。1962年在陕西长陵秦都咸阳故城发现一批战国货币,其中以蚁鼻钱数量最多,有5种124枚,多数已明显减重,最轻的l枚“哭”字铜贝仅重0.6克。山东曲阜鲁城还发现过1枚重0.5克的“努’,字铜贝。这一现象反映出蚁鼻钱流通时间之久。最近,安徽肥西县出土一批蚁鼻钱,完好的8600枚,是近年来一次重要的发现。蚁鼻钱今定价‘戮”为5元,写作“共”者80元左右;“童’小型15元,大型者800元;“香”为100元;“析”、“全”为200元;“冬”为400元。
2.布币
楚国布币的特征是:平首、平肩、平档方足,布身狭长,四周有郭,中间一道竖纹,首部有一圆孔。有大、小2种,大者通长约10厘米,重34~38克,面铸“殊(大)布当新”四字,背有“十货”二字,可能是指殊布1枚值10个蚁鼻钱。小的通长约3.5厘米,重不到10克,面文为“四布”,背文铸“当新”,两面合读为“四布当新”,即4枚小布等于1枚殊布。从重量比例看也正相合。这种楚布铭文不同于蚁鼻钱,均为阳文。小的“四布当新”布往往四足相连,形如2枚小布一正一倒连成长条形,俗称“连布”、通长8厘米,重7.5克左右。连布通行于江淮地区,和三晋接邻,出于对韩、赵、魏经济往来的需要而铸,如1957年江苏丹阳练湖农厂出过1枚“殊布’,。1984年河南永城县北鱼山发现楚布60枚。1985年河南新郑铸钱遗址出土6块新布右范,有2块为连布背范。楚国这种独特的布币形制应系受赵三孔布及秦、魏圆钱有孔的影响,而布面铸当新字样,显然是为了发展与韩、魏布币区的交往,性质类似于“梁新当寻布”。
楚国几种布币发现数量很少,殊布相对稍多。今定价为:殊布1000元,四布3000元,连布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