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币
燕国是刀、布并行的国家,但布币远不及明刀流行,仅是为适应与通行布币国家的商业交往,在部分地区少量流通。出土不多,往往与明字刀共出。已知燕国铸行的布币铭文有“襄平”、“平阴”、“陶阳”、“益昌”“广昌”)、“封化”(韩刀、市匕)、“右明司镪”(右明新货)“宜平”“阳平”等数种。其形制小而薄,平首、束颈、小耸肩,平档,方足窄而高,足外两侧作内弧的曲线,为束腰形。币面文字小而整齐,圆笔较多。有的背面有三竖纹,中间一道垂直,旁边两道向下斜出。有的背面有“左”、“右”文字或数字符号,与燕明刀相同,为燕币所特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辽宁地区发现燕币较多。
1961年辽阳出土的4000枚布币中绝大部分是燕国“襄平”布,也有三晋布币。1957年北京朝阳区出土的992枚小型平首布中有完整的燕布4枚。1991年河北玉田发现“襄平”“阳平”布。
辽宁铁岭窖藏钱币中布币为2415枚,燕币占大多数。燕布今定价一般数十元至百元左右。“右明新化”等较为稀少的品类定价1000元。
圜钱
燕地出土的圜钱很少,见于着录和近年出土的有3种:“明多”(明四)、“明化”和“一化”圜钱。均作圆形方孔,背平素。
“一化”圜钱面有郭,径1.8一1.95厘米,重1,1~2.65克:“明化”圜钱径2.5~2.8厘米,重一般为2.5~4.5克:“明四”圜钱径较大,甚少见。该钱以“化”为单位,可见是继承燕明刀的特点。从其出土地点偏于燕国东北边远地方可以看出,这些圜钱的铸造是受齐、秦圜钱的影响,其时代应稍晚于齐国的圜钱。“一化”钱的铸造要比“明化”钱更晚,但流通数量则多于“明化”钱。燕“一化”、“明化”圜钱大多轻小质劣,有可能是基于边地交换的需要而铸造的。其流通时间可延续到西汉,因为从考古发掘来看它常与西汉半两、五铢钱伴出。如1955年辽宁辽阳北郊三道壕附近西汉遗址发现8枚“一化”及4枚明字刀与半两、五铢同出。1958年吉林辑安一座高句丽石墓也曾出一批“明化”产一化”圜钱。最近。辽宁绥中县大官帽村汉窖藏钱币中发现2枚“明化”钱。辽宁铁岭邱家台古钱窖藏中出土“一化”圜钱12706枚;燕国圜钱今定价:“一化”“明化”均在10~50元之间,“明四”钱可达1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