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燕国是北方大国,刀、布并行,燕明刀是其主要货币,晚期也铸行过圜钱。
刀化有以下两种。
尖首刀燕国刀币的早期形式,形与齐刀相似,为弧背、凹刃,因刀刃上端尖长而得名。这种尖首刀较齐刀小,一般长约15.5~16厘米,重15~17克左右,刀尖作斜坡状。有一种刀尖特尖而长,称为“针首刀”,刀身较短小,长约14~15厘米,重约14~18克,多见有不足10克,甚至轻至5克者。铸造较粗陋,刀币轮郭宽窄不一,薄厚不等,一般有流铜错范。币面铭文与尖首刀类似,主要为纪数或干支等字,文字古拙,面背着文不定,文字或正或横,或倒,主要有:一、二、三、X(X)、企(六)、八、(十八),石(六+合文)、己(乙)、丁、上、下、工、吉、人(羊)、辛、丙、斤、化、大、公、妥(鱼)、国O等,也有少数署地名的如“易”“北份”“丘”。字等。一般尖首刀柄间面背均为2道直纹,针首刀柄背则为。道直纹。燕国刀币在铸行时间上要比齐刀晚,应是受到齐国影响而铸造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刀币,最初铸行的时间,大约是进入战国前后,由于燕国的经济发展落后于齐国。截至目前也没有在燕地发现春秋时的刀币。尖首刀相对明字刀要少得多,过去曾在河间、保定、聊城等地出土过。针首刀主要在承德、张家口、辽东出土过。1974年辽宁凌源县出土完整尖首刀943枚。1975年,河北唐山乐序县出土尖首刀127枚。齐国境内也有零星发现,还发现有一种剪去刀头的尖首刀。1975年临淄故城东石桥出土一批尖首刀,现存完整的有80枚。1978年,北京市延庆县香营公社辛堡村出土窖藏尖首刀1350枚。从出土范围看,尖首刀流通范围较小,主要限于燕国沿长城边地一带,至于流入齐国的,或是由于商业关系。但齐地发现的剪首刀,显然是一种有意识的铸币减重行为,在时间上应比足值的尖首刀更晚,或可能是燕国军队侵入齐国所携入的。各种尖首刀今定价100元,针首刀500元。
明字刀 明字刀在战国齐、赵、燕都有铸行,而燕国最多,出土动辄以万计。
前已述及,“明刀”一词得于币面铭文‘OD”,此字变化极多,或作弧形“今”、或作外折作‘吵”,或扁圆如眼形“·鸯”。对此字的解释也有诸多说法,或为“明”、为“易”、为‘厦”、为“召”、为“营”,或作象征符号,莫衷一是。
从此字的结构看,形似日月二字,其释作“明”字较妥。“明刀”的背文更是复杂多样,基本上可分为五大系统:①数字或文字系统;②外炉系统;③左字系统;④右字系统;⑤冶字系统。冶字又释中、内,由此字字形结构看,下方为口形,象征柑锅,上为铜汁外倾状,因此释为冶字是有道理的。这几个系统的背文常见的有:一二、三、l在报八、左乙、六了三、裁十六丁、战、天、预亡、北(化)、全、吉、食(鱼)、军(鸟,、只(刀)、 名 了 丫、西等。1960年4月在河北沧县萧家楼的战国遗址出土一大批钱币约万余枚,背文就有420种之多。
燕明刀的形制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刀身圆折,弧背凹刃,刀身较宽,字体圆润,刀身铭文作“吵”、“心”、背文一般是地名、数字,后出现左右内外等记号,铜质较精,时代较早。第二类直背直刃,刀身磐折,刀身比柄部稍宽,铭文多为“爵”,背文多记左右内外的炉次号数,铜质较差,时代较晚。燕明字刀刀身一般长为13~14厘米,重12~25克。刀身斜直而钝,较刀身略宽,柄端环形,刀身及柄两面均有略高出刀面的外郭,由于钱范上下扣合不紧,均有凸纹一周,因此,有的面背外郭出现双重轮郭的现象,刀柄的正、背两面各有纵纹二道。两类明字刀共见背文有170多种。
明字刀流通地区很广,东至山东东部,西到山西原平,北及辽宁,并远达朝鲜旧本,南到石家庄、邯郸、郑州,西南至山西永济。尤其是河间、易县一带,在清代就有明字刀出土,常常数以千计。近多年来出土极为丰富。易县燕下都故城遗址还曾发现一处面积约万平方米的铸钱作坊,出土过明刀残范和成堆的燕明刀,说明当时这里曾是明刀铸造与流通的一大中心。燕下都建于战国中期燕昭王时,而明刀的大量铸行可能就始于燕昭王。
1948年易县东固安村发现战国铜币1000多斤,可能是燕下都的一处库房贮钱。1965年易县武阳台村44号墓发现刀、布币1480余枚,其中明刀67枚。1986年河北遵化出土一批燕国刀币,清理出528枚。近年来又在辽宁铁岭邱家台发现窖藏明刀331枚。可知燕明刀的出土以燕下都为中心,遍及河北、北京、辽宁、内蒙等地,常常大批出土。燕明刀今售价一般为数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