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晚期,齐国也开始铸行圜钱。齐圜钱皆圜形方孔,面有郭,背平素,面文有“賹六化”、“賹四化代”“賹化”3种,大小重量依次递减。“賹六化”直径3.7厘米,重9~10克;“賹四化”径賹3.l厘米,约6~7克左右;“賹化”2克左右。“賹”原为重量单位名称,这里有珍贵宝藏之意,应是齐圜钱的币面,化为刀币的单位。另有说法为賹即益,是铸币地名,《汉书·地理志》:“北海郡有属县名益,在今山东益都县北,或云在寿光县西,春秋以后属齐”。又有一说賹是齐国币值的专用字,是齐刀初铸时币材的重量单位。关于賹化钱的铸作年代,古钱学家有不同说法,从其形制来看,其一方面采用了秦国铸币的一些特点,又以金属重量单位命钱如秦之以“铢”为名;但另一方面,钱有周郭,文字整齐,以及以“化”为铸币单位,又保存了齐国铸币的特点。可见,它的铸行时间应在战国末年齐襄王复国以后。1960年济南市区五里牌坊出土了一瓮古代铜铸币,除59枚齐刀外,共有齐国圜钱601枚,賹六化305枚,賹四化292枚,賹化2枚。1968年青岛市郊女姑口发现一罐齐币中,有賹化圈钱3枚;1970年济南市郊历城港发现一批钱币,有齐刀5枚,“賹六化”42枚,“賹四化”40枚。另外齐都临淄还发现有“賹六化”石范。1979年山东日照县出土两批齐币,共计200余枚,其中圜钱122枚。从战国时齐地齐刀币与圜钱往往共出的情况看,可知当时齐国己形成了一种大额货币为“齐法化”刀币,小额货币为各种“賹化”单位的圜钱相辅并行流通的制度。
在齐国圜钱中,以“賹六化”、“賹四化”较为常见,“賹化”最少见。“賹二化”则属伪品,系取氧化严重的“賹四化”刻去二横伪造的。齐圜钱定今价一般在100一500元,有一种传形平背的“賹化”圜钱,定价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