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半两钱
体圆孔方的“半两”钱是秦圜钱的典型形式。战国秦“半两”钱币大且重,一般直径在3厘米以上,重量约在5.4~7.4克左右(即8~11铢),有些重至10克以上。也有个别较轻小的钱。按照一般规律,行用时间久了易于出现减重现象,故惠文王以后,尤其是战国晚期后段铸造的大多是八铢左右。及至秦末汉初更为轻小。
关于半两钱的断代历来争论不休,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论题。
一般说来,秦国半两有以下特点:直径大,一般3.2厘米左右,钱体厚重,一般在5.5克左右,也有轻小者;周边不十分圆,钱面不平;钱文高挺,字狭长而略具弧形,笔划分折或圆折,文字大篆气韵较浓厚,“半”字下平划较粗短,“两”字上平划较短或无平划,“两”字中间的两个人字形上部带有较长的竖笔,铸口茬较宽。
战国秦半两发现较多,尤其是陕西凤翔秦都雍城遗址范围内多有半两钱出土,如1977年高庄秦墓出土605枚半两钱中就有战国秦半两, 1979年凤翔南指挥高家河窖藏秦钱中有战国秦半两。此外,长安手帕张堡窖藏秦钱中也有战国秦半两。1979年四川青川战国秦墓也出土7枚,直径多在3厘米以上。四川郸县、巴县冬笋坝战国晚期墓都发现有较大的战国秦半两。1980年春,在甘肃宁县长庆桥出土窖藏半两约2万余枚,同出有4枚“两击”钱。这批半两钱径2.2~3.6厘米,形不圆,穿不方,厚薄不匀,背粗糙不平,钱文高低不齐,与陕西长安手帕张堡第二类半两钱风格相似,应是先秦半两。此外,咸阳、始皇陵都有发现。战国秦半两今定价一般为20~30元,特大型者定价达5000元。
6.文信钱和长安钱
传世有文信钱十余枚,圆形方孔,钱面有向外的四曲纹,无内外郭,背平素,直径2.4一2.5厘米,重2.9~3.4克。1955年河南洛阳河南县城103号灰坑出土一块文信钱残石范,同出有战国、两汉陶片,1980年咸阳市汉墓出土一枚文信钱,肉部鼓起,直径2.4厘米,与五铢钱叠放在一起。关于文信钱铸造有二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汉初地方铸币;另一种认为是秦庄襄王时及其后即秦始皇在位期间文信侯吕不韦私铸的。
传世另有长安钱,圆形方孔,无内外郭,背平素,直径2.1~2.3厘米,重1.8~2.1克。一般认为是始皇弟长安君所铸。
在这些秦国钱中,半两钱形制、重量都比较适中,使用方便,比其它钱币更为适合当时流通的需要,因而铸行不久便获得迅速发展,在其强大影响下,齐、赵、燕在战国晚期也都开始使用圆钱,而正是在这一基础上,秦始皇以“秦半两”圆钱逐渐统一了各国货币。
从各国货币情况来看,战国时期魏、赵、韩、齐、燕的货币铸造权是不统一的,中央政府和各大商业城市的地方政权都有铸币权。
秦楚等国则是统一由中央政权铸造货币,所以秦国圆钱除铸币值外,是不记铸造地名的。这是战国末年秦国中央集权制加强并垄断了货币铸造权的具体表现,因而货币制度也有相对稳定性。
先秦货币的文字也是十分引人注目的。货币的文字与它的形制一样,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而六国文字又不尽相同,秦统一后,这些文字逐渐消亡,故有些先秦文字至今无法释读。有人说商周金文是官方文字的典范,而先秦币文则是民间俗字的代表。从有些币文中还可以看出汉字演变的过程,如尖首刀的币文犹如各种符号代表一些自然景物及现象—日、月、山、星、云、闪电、鱼等等。币文上常见的“城邑”二字,繁简变化不定,城字有类方形或菱形,有的方形下添‘}”或“十”,可能象征城外道路。有的右面添戈,下方添土,分别代表武装力量及筑城材料。这类文字已与秦小篆相似了o’’邑”字往往由二个圆形、半圆形或三角形组成,下方的延长部分也指道路。古代“氏”是”二字通用,多指地名。都是“城’,、“邑”的含义,从币文中可以看出其源流o’’是”字的上部写作“邑”字,“氏”字是“成”字的变体。
对先秦货币中的许多问题,目前还没有准确的认识,但是随着文物研究的深入,我们会不断提高认识,对先秦货币情况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