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了六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与此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统一货币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战国时期,七雄割据,关卡林立,币制十分复杂,给各国间的贸易交往带来不便,客观上要求统一币制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在原来刀、布流通区域内都出现了一种较为统一的圜钱,秦始皇在此基础上,废除了原六国的刀、布、贝等货币体系,以秦“半两”圜钱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史记.平准书》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锱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国家进一步掌握了铸币权,中国古代铸币在形制上第一次得到统一。
秦代半两,从出土实物看,其形制都为方孔圆形,绝大多数没有周郭,周边较圆,钱面方穿的两边有“半两”2字。钱文仍较高,但不如战国。文字为小篆,字体渐方,“半”字下平划及“两’,字上平划较长,“两”字中间两个“人”字上的竖笔渐短,出现连山式,铸口柄较窄,背面平素。与战国秦及汉初的半两相比,秦代半两钱的大小轻重介于二者之间,直径一般在2.5一3厘米之间,重4~6克左右,即相当于当时的5~6铢左右,实际并非“重如其文”。
今见秦代半两,大小不等,且悬殊很大。陕西凤翔高家河出土的秦半两,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经过整理,约有12种之多,轻重厚薄不等,最大径约3.4厘米,重12克,最小径2厘米,重2.25克;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出土的580枚半两钱,最大径3.2厘米,重6。75克,最小径为1.15厘米,重0.2克弱,虽然这其中夹杂有战国秦半两钱,但若按秦代半两实际重量应为8克,而出土的秦半两多为4~6克左右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可能是铸造技术等原因造成的差额,另一方面说明秦代货币标准化并不彻底,对币材重量不再要求重如其文。
云梦秦简《金布律》云:“官府受钱者,千钱一参,以垂、令印。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政府规定官府收入和百姓交易使用钱币不管质量好坏,轻重大小一起流通,不准挑选。可见,秦半两本身与称量货币的关系己愈来愈远,它的流通信誉不是靠自身的标准,而是不得不靠国家法律来强行实行了。《史记·萧相国世家》载,高祖以吏蒜咸阳时,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送钱以三、五计,可见其贵重,说明秦钱一度是名实相符的,至少相差不远。但文献记载中,民间私铸、盗铸的案例也很多,势必造成钱币的减重,至秦晚期,史籍载秦二世“复行钱”,实际上仍是半两,不过是针对一些新的流通区里劣质半两的实行受到抵制的情况而采取措施对半两的统一加以重申。考古发现秦晚期出现的秦半两径不足2厘米,重量不足2克,孔大,钱文草率,字狭长,虽仍为秦小篆,但已有汉隶风韵,应是秦二世‘复行钱”时期的减重特甚的半两钱,有些可以称之为‘秦荚钱”,有些钱径较大,钱体薄,出现广穿半两钱。《史记》、《汉书》都说秦钱‘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气在陕西长安手帕张堡窖藏出有一种四铢大小的半两,书法放逸,与汉文帝时钱文整齐的四铢半两明显不同。应是秦时减重小半两。凤翔高庄秦墓中也有部分秦代私铸的榆荚半两钱。
传世的半两钱非常众多,新中国成立后在陕西西安、雍城遗址、咸阳遗址、大荔、临渔秦始皇陵陪葬墓、四川青川、巴县冬笋坝、山东、内蒙、甘肃等地都有出土。凤翔高家河窖藏秦半两中的第二类钱(秦代冲,大小不等,种类多样,有的还留有范铸的毛茬,说明其中一部分是铸成后尚未流通使用的货币。1986年甘肃庆阳骚马乡发现窖藏秦半两625枚,钱文书体带有极大的随意性,有的古朴,有的规整,有的传形倒书,有的缺笔少划,大小不一,厚薄不匀,流铜四溢,孔有圆有方,说明了其年代跨度长,炉别、范母各不相同,反映了秦代半两的标准化程度还不高。
过去对古钱币价值的估量,基本上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凡稀少罕见者视为“大珍”。但从钱币的历史价值来考察,这样估量古币价值未必都是合理的。“秦半两”由于传世较多,在一般人眼里并不那么珍贵,但从中国货币发展史的角度来评价,它却是中国货币走向统一的历史见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秦以后二千多年,外圆内方的半两钱形制一直被保持、延用,其影响的深远不言而喻。在现今古钱交易中,一般的秦半两定价为30元上下,大型秦半两可高达4000~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