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地区,主要是赵国,为了适应与齐燕接壤地区商业交往的需要,曾铸行过刀币。其典型形制为刀身平直,圆首,柄间正面有两直线或一直线,背面有一直纹或无纹,柄端环形,这种刀称“直刀”或“圆首刀”。钱币有大、小两种,大者一般长约14厘米,重10一12克;小者减重至6.9克左右,长约10厘米。刀正面皆铸地名,如:成白、白人、白、成、甘丹、王人、蔺等。“甘丹”白人”刀在赵国刀币中较为常见,其余均罕见,有的则为孤品。1963年山西原平武彦村出土大批战国刀币中就有“甘丹”直刀450枚,“白人”直刀420枚,另有“王人”直刀10枚,“成”直刀1枚。河北省石家庄也发现过这种直刀。据统计,赵国地区的山西原平出土的大批窖藏战国钱币,完整的布币有2223枚,刀币有2180枚,其中“甘丹”“白人”等直刀881枚,而多数是通过流通而来的燕明刀,有1408枚。充分反映了当时各地经济联系与商业交往的密切。但赵地为实行布币之区域,刀化相对来说铸行不广,铸时不久,特别是小型的“蔺”字圆首刀,出土更少。其刀身稍呈弧形,刀重不足10克,近年发现的魏“圁阳化”铸行最晚,较赵刀更为轻小,铸造粗糙,长约10厘米,重约7克,币面铭文有“圁阳化”、“圁化”、“圁阳新化”、“圁半”4种。圁阳在今陕西神木东,为魏也。也有人认为这种圁阳刀与赵直刀为同一直刀系统,应是赵国所铸。战国时期,地域所属时而此国,时而彼国,所以这种刀是赵国占领后所铸也是可能的。“成白”刀近也有一说非赵刀而应为中山国所铸,理由是灵寿古城址曾出“成白”刀币石范和大批成白刀币。凡此一家之言,均有待进一步考古发现与研究。赵刀中“甘丹”、“成白”、“白人”等都较多,今定价在200元上下,发现较少的是“圁阳化”、“圁阳新化”小型刀币,土品定价达1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