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线的最初形状是圆形圆孔,周缘无郭,钱背平素。其转之刀形、布形的铸币更便于携带和授受。因此,圜钱一出现,便首先在北方刀币流通区域中开始形成一种釿的钱币体系。从它的流通区域分布看,大致可分为三晋两周布币区的圜线、秦圜钱和齐燕刀币区的圜钱,并各自保持其原有的货币单位。
属三晋两周地区的圜钱钱文有“共”“共半釿”“共屯赤金”“虞釿”“垣”“漆垣一釿”“蔺”“离石”“济阴”“武平”安臧”“西周”“东周”等10余种大小不等,分一釿、半釿2等,分别重约8.5~12.8克和4.65克,重量相差一倍。从其地名考,多为魏赵之地所铸。1973年,山西闻喜县东镇公社出土了一批“共’字圜钱,约700余枚,用麻绳穿系,一层层盘放于罐内。钱径在4.4~4.65厘米之间,重14.8~18.5克,肉好无郭,字在穿右。应是较早的圜钱。重量较之后期的重得多,表明圜钱的流通己有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另一种较常见的“垣”字圜钱,也是肉大孔小,形制朴素,也应是魏国较早的圜钱。1950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一号墓出土1枚,直径4.1厘米,共出的还有魏早期布钱“梁正尚百当寽”10余枚,其流通时间应相近,在魏惠文王迁都大梁公元前362年)以后。
战国晚期,周王袋内也开始铸行圜钱。己确定的有“西周梦东周”和“安臧”钱。形制都是圜形圜孔,但前二者有内、外郭,而后者无郭,为数甚少,均很粗劣轻小扩西周”圜钱直径2.6厘米,重3.8~4.2克;“东周”圜钱直径2.5厘米,重4~4.5克。分别为东、西两周公国所铸。公元前440年,周考烈王封其弟揭于河南今河南洛阳西),称西周,前256年,为秦所灭。前367年,西周君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哪今河南巩县西南),称东周,前249年为秦所灭。这两种圜钱的铸行年代应在其灭亡之前。
这几种早期圜钱中“共”、“垣”字钱较多,今定价200元左右。其余均不多见,定价多在2000元左右。而“东周”、“西周”、“共屯赤金”等名珍品定价均在10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