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齐国,早在公元前7世纪中叶,因有渔盐之利,遂致富强。春秋前期,齐国也摹仿一种生产工具铜刀(削)的形状铸造钱币,特点是长方形,柄端有环,即所谓“刀化(货)”。齐国刀币的流行很可能与山东半岛古东夷国家的习俗有关。
齐春秋时期刀币制作精美,出十及传世的有以下几种。
节墨之法化约长19厘米,重53.5~57克。
齐刀有六字刀—齐建邦账法化、四字刀—齐之法化、三字刀—齐法化3种。一般长17.5~18.5厘米,重约44~45克。
安易之法化一般长17.5一18.5厘米,重约48克。
覃(谭)邦刀仅一残件。
齐刀铭文正面铸春秋时齐都及重要城邑名,如齐字刀即齐城,指齐国都城临淄,节墨是与临淄相并称的齐国重要城邑,安易则可能是原营国五阳地的安阳。刀背有:日、上、工、夻,刀甘等字样。大节墨刀背文还有“开封(邦)”安邦”等。但学术界对齐刀文字的释法至今仍有争议,如“法化”,也有人释作“大化”、“大刀”。六字刀则有“造邦”、“建邦”、“历邦”、“返邦”等多种释法。造邦、建邦是传统说法。1974年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出土铜钱上有“天子建邦”铭文,所以释“建邦”是有一定根据的,释作历邦的理由是古是部与止部相通,“历下”是春秋时齐国地名。释为“返邦”者认为刀是战国晚期齐襄王返国后所铸。但一般来讲,齐早期刀以厚大精美着称,晚期则大多趋于粗简,六字刀制作精美,书体流畅华美,似下能断为晚期刀币。总之,齐早期刀币制作一流,出土也相对较少,目前对其分期断代还存在困难,大致可以肯定为早期刀币的有以下几次出土:1956年营南县西铁沟崖村出土齐建邦刀l,齐之法化l,节墨刀、安阳刀各2;1958年山东平度出土建邦刀l,齐之法化5,节墨刀7;1960年济南市区出齐之法化2,节墨刀!3安阳刀2;1966年济南郊区历城县邢村出土齐之法化2,节墨刀3;同年秋,济南东郊平陵西北又出节墨刀3;1968年青岛市郊女姑口出节墨刀1等。
此外,燕刀在春秋墓中已有出土。1956一1957年天津张贵庄26号春秋墓出土燕刀4枚,证明刀币早在春秋燕国也已流通,与齐刀在时间上可谓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