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统一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促使封建货币经济走向后期成熟的多轨制的发展阶段。“宝钱”制的创立反映了钱币在整个社会经济中作用的加强,“钱荒”的持续发生促进了纸币于北宋时产生,白银的流通也日益普遍。
唐初“开元通宝”的铸行,是秦汉以来货币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它一改前代以重量命名带有原始物物交换时期铜块痕迹的旧习俗,以“通宝”的称谓,是一种脱离了本身价格的、作为纯粹的价值尺度投入流通的抽象的货币,己达到自身发展的高级阶段。
“开元通宝”是量名货币与唐宋元明清纪年宝钱新时期的分界,并把十进位衡制引入货币体系,首开货币系列化的先河。通宝、元宝、重宝的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末,影响波及各少数民族地区及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
自唐中叶始,“钱荒”成为长期困扰封建国家的重要问题。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铜这种贱金属用作币材,已不能满足发展了的商品经济的需求,致使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相对不足,尤其是大额交易的支付手段严重缺乏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在客观上要求贵金属充作货币,因而在唐末五代时贵金属白银开始有正式进入流通的趋势,但这一过程在我国表现的十分曲折缓慢。唐用以解决大宗交易支付矛盾的措施主要是以法律手段规定“钱帛兼行”。但由于绢帛作为币材天生的缺限,进入宋以后,不得不退出流通。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积贫积弱”的朝代,国家不统一,统一的币制未建立,而是继承了五代十国铜、铁钱并行的事实,在国内不同地方形成了铜钱区和铁钱区,铁的价值更低于铜,体重值小,携带不便,用什么来充当大额货币以应付大宗贸易的支付呢?两宋时代,白银作为“岁币银”大量外流,于是在富庶的最大铁钱区四川最先产生了纸币—交子。最初产生于民间的交子可以随时兑现,是信用兑换券性质,收归官府专营以后才成为具有法定支付能力的货币,定界兑换。以后至金代发展为无界期交钞,元、明、清各代发行数量越来越大,脱离了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价值本位,信用日差,通货膨胀不可避免,人民抵制,其结果必然导致纸币制度的崩溃。
马克思说:“商品交换越是打破地方的限制,商品价值越是发展成为人类劳动一般体化物,货币形态也就越是归到那种天然适于担任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商品,那就是贵金属。”因此,贱金属铜铸币向贵金属白银的过渡成为货币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唐宋以来,由于纸钞的一度盛行,延缓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但唐末出现的白银正式进入流通的趋势至两宋时更加增强,政府收支多用白银,民间用银习惯也超过前朝,以五十两为一锭,俗称“元宝”。北方金人一向通用白银,金章宗承安二电1197年)铸“承安宝货”银币,这是我国有法定计J数银铸币的开始。元代后履行不兑换政策,几次禁用金银,但民间的流通依然很盛,直到明代禁而不止,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萌芽使得金银在商品经济中扮演了更加活跃的角色,几乎把纸钞排挤出民间交易。英宗时(1436年)放松禁令,白银正式成为法定通货,实施银钱双本位。
随着白银在商品经济中地位的日趋上升,明清之际出现“银荒”现象,至清代白银作为流通中主要货币的地位己确立,康熙中叶以后,经济恢复,国库存银800多万两,乾隆末年国内存银近7000余万两,直到鸦片战争爆发,白银滚滚外流,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篇章。但白银的使用一直发展到清末民国的铸币“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