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溯源:探究夏、商、西周货币(上)

2012-06-17 作者:Airmb_cang 来源:爱藏网
这一时期的货币主要有如下诸种。   (一)海贝 中国古代货币起源于何时?《史记平准书》曰:禹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

    这一时期的货币主要有如下诸种。

  (一)海贝

   中国古代货币起源于何时?《史记·平准书》曰:“禹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盐铁论·错币篇》:“夏后以玄贝。”这些古籍记述太简略了,后人多半怀疑其真实性,过去一般以商周时期为古代货币的起源。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掘材料证明,夏代时货币己开始出现。在二里头遗址,不但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海贝,而且发现了仿海贝制作的骨贝和石贝,与此同时期的文化遗址中,也有贝的发现。这些贝被磨去壳顶,以便用绳索穿系,是古代人类理想的装饰品,又因它来自远方海滨,大小轻重接近,耐贮藏且有乳白光泽,价值较高,因此亦被当作商品交换的媒介。夏代海贝有染黑的,即是所谓的玄贝。

  商代贝的使用明显增加,在郑州、辉县等地的商代前期墓葬中,都发现有贝随葬的现象。郑州白家庄一座墓葬(M7)中出土贝达460枚之多。商代后期墓葬中随葬贝的现象更为普遍,大型墓中随葬贝的数量很多。殷墟妇好墓出土海贝竟达1700枚,,而一些小墓中海贝的随葬大多数仅见1枚,多也不过十数枚,这种现象说明商代海贝己成为财富的象征,贫富此可一目了然。这种情况在全国许多地方如山东益都苏埠屯、河北曲阳等地都有发现。甲骨文中贝写作“[-]”、金文写作“月”、“用”等形。商代甲骨文、青铜彝器铭文中常有“取贝”“赏贝”“赐贝”的记载。贝以朋计,一朋十贝,赐贝数目多无过十朋,也有数量大的,如1959年发现一件殷商鼎铭记有:“王赏戍嗣子贝廿朋”,最多的记载有百朋。这些在当时被视为重器的器物中把有关贝的事情当作大事记录下来,说明贝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品,而且是一种具有特殊经济功能之物——货币了。《尚书·盘庚篇》里记述商王斥责臣下们贪求贝玉而不忠诚,告诫其要“无总于货宝”,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贝与玉同被当作“货宝”而贪爱,其价值必是非同一般了。

古代货币——贝币

  周人以贝为币,无论是器铭还是古文献记载赐贝数目都远胜于商,百朋者多见,甚至“朋二百”姚在周族的发祥地陕西岐山、扶风一带,1957年发掘6座西周墓,出土贝60枚。1960年清理29座墓,皆出贝,有的成堆放在棺梓内。在长安县周都丰镐182座西周墓中,出土的贝数总计在千枚以上。河南、北京、甘肃、山东等地西周墓均有贝出土,且数量很大。小型墓出土贝的数量较前代也有增加,人们习以贝作为价值尺度以衡量其财产,铜器铭文中常见记载交换中把玉器田产等折算成“朋”来计算,如1975年陕西董家出土的卫盉等,可见,西周时期贝己更加广泛地深入到人们的经济生活领域中去了。有人以西周出土贝多有作装饰之用,如洋西出土贝饰马络头而否认贝的货币地位,其实以装饰品的形式夸富与作钱币来贮藏并不矛盾,就如后世金银流通的同时也用作金银饰品一样。

  夏、商、西周时期的贝币多在背部磨一孔,最初是为“小孔式”,商时己见通常为“大孔式”。一般是时代越晚,孔磨得越大。也有背部磨平的,称为“磨背式”。此外还有无孔贝。贝大小不等,形状相同,有些还涂着朱红。商周贝币较易识别,其质轻而无光泽。按目前的古钱交易定价,一般为5元至10元左右。

  (二)铜铸贝

    商代后期,出现了铜铸的贝。1953年安阳大司空村两座商墓中出土了3枚铜贝,山西保德林遮峪村一商墓中出土铜贝109枚。1986年陕西扶风出土有西周青铜铸贝。在西周铜器稽卤铭文中还出现“锡贝册寽”的记载,寽是青铜计量单位,此处的“贝”当然是金属所铸了。金属本身具有相当高的价值,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渐进入流通领域是不可避免的一大趋势。铜铸贝形制仿天然海贝。发现不多,今定价一般在25一60元左右。
 

  • 123版币

  • 纸币乐园

  • 纸币冠/靓号

  • 金银纪念币

  • 硬币

  • 银元

  • 古钱币

  • 评级币/钞

  • 邮票

  • 联体/纪念钞

  • 流通纪念币

  • 清/民国纸钞

触屏版|电脑版

Copyright © 2018 FBLIFE.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分类

发布

消息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