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分化出来的“一般等价物”,它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在原始社会早期相当长的时期里,部落内部各氏族之间只有偶然的物物交换,如牛羊与谷帛之间,不存在任何媒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经历了第一次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使交换成为必须,一些“最重要的外来的交换品”或“附着于家畜一样的使用对象’切最先取得了货币职能。在我国夏商周时期,海贝作为一种产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外来交换品发展成为最早的货币。河南堰师二里头遗址曾出土夏代的天然贝、骨贝和石贝。商周时期出土的贝更多,在山西保德和安阳殷墓中还发现了铜贝。春秋战国时期更有银贝、包金贝。甲骨文、金文中有大量君王赏赐臣下若干朋贝的记述,汉字中有关财贸的许多字都从“贝”,如财、贸、货、贷、寳、赏、赐、贾、贪、贫、贿、赂等,反映着贝在很早就用来充当货币的史实。贝是原始的实物货币发展的最高阶段。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发生第二次大分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金属铸币应运而生。在我国发生最早的、居于重要地位的金属铸币是一种由农具铲发展而来的“空首布”。在农业发达的地区,青铜铲是一种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可让渡的重要财产,商周之际己被作为财富加以贮藏,说明当时已取得一定程度的货币职能。最早的空首布都形体重大,接近农具铲,应兼具两种功能,称为原始布。近年来,在河南洛阳、宜阳、郑州、安阳等地的商后期及西周时期的墓葬遗址中多发现这种原始布,有平肩、斜肩,并具有大小不同的多种形式,由较粗糙逐渐趋于精细,且出现以铭文装饰美化的趋势,到西周末己发展成为完全意义上的金属铸币了。西周时期见于青铜铭文的“锡(赐)金(铜)”、“罚金”、“孚(俘)金”等的记载己多于贝,以块状或饼状为形式,以“寻”为单位的青铜称量货币己占据主要地位。这是中国金属铸币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考古发掘证实,其它一些青铜工具如斧、斤等以及玉器也用作货币流通。
春秋时期,“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营手工业和个体手工业,商业和商人阶级逐步分化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了。金属铸币己在全国范围内开始逐步代替贝币及各种实物货币,在黄河中游关、洛、三晋农业区,原始布完全脱离了最初的实用形式,身厚不足一毫米,出现了平肩、斜肩、耸肩及平足、弧足、尖足等各种变异形态,且多铸有铭文,有数字、干支、城邑、天象、事物等等。在滨海的齐国,摹仿生产工具铜刀(削),出现了“刀化(货)”,铸文多铸春秋齐国都城及重要城邑名,如“齐建邦之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产节墨之法化”等。刀币至战国时使用范围更加广大,种类更加繁杂。南方的楚国,在春秋中期前后也出现了仿贝的带有铭文的铜铸贝一一蚁鼻钱,铭文有“巺”及“紊”等。
春秋末期及至战国时期,天然海贝的数量仍然很大,但其性质己逐渐变为装饰物,其它质地如骨贝、石贝、蚌贝、陶贝、角贝等,也逐渐向“冥币”意义上的东西转化了。
战国金属铸币的流通范围更加扩大,北及长城内外,东北到辽东,东抵海,西达陇西,南至长江流域的吴越、襄郧、长沙等地。这一时期,各国都出现了着名的大城市,成为四方商品的集散地。刀币、布币突破各自原有的流通区域,多国并行。且有一种更为先进的圆形金属货币—圆钱在周、魏、赵、秦、齐、燕等地出现了。这种圆钱主要以秦国为中心,由圆孔圆形的形制发展成为方孔圆形的“半两”钱,在秦灭六国以后成为统一的法定铸币形式,影响中国古代货币两千年。战国时,空首布己发展成为平首布,且向轻小型转化。有小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还有一种三孔布,主要流通于三晋地区,燕秦也有,多铸地名和重量单位。刀币的演变由精到粗,由繁到简,除齐刀外,又有明字刀、尖首刀、针首刀等,成为齐燕并行的主要货币,赵、中山国等地区也大量使用。贵金属黄金的流通从春秋末逐渐扩大起来,无论是史籍记载还是考古发掘都显示了这一现象。在战国楚地发现有制成金版的黄金较多,多打印有:郢爰、陈爰、覃金、砂、隔爰、寿春等铭文。此外还有用银铸成的空首布及银贝吸包金贝《战国策》中记载关于黄金单位的“斤”“镒”不下30处。《管子·问篇》中已提及有高利贷的现象,反映战国时期随着土地公有制的瓦解和封建化的发展,货币拜物教已产生,货币经济己确立。
秦半两的统一在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长期封建割据造成币制的极不统一阻碍着大一统国家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稳定货币,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成为秦至汉初一个重要的经济课题。方孔圆形半两钱从战国秦至秦朝、汉初流通数百年,其间大、中、小钱、荚钱几经更改,官铸、民铸数有更张,在形体、钱文上己初具标准化的特点,但大小、轻重仍有很大差异,这是货币走向标准化的一个摸索阶段,直到汉武帝统一了全国铜币铸造权,才确立了五铢钱制度而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五铢”钱轻重适宜,大小适中,形制美观,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及至隋及唐初,沿用739年,可说是中国货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钱币了。但在这700多年中,先是经历了两汉之交王莽改制造成的币制混乱,后又发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最大的一次历时三四百年的大混战和大分裂,社会经济多次出现中断甚至倒退,造成钱货不行,西汉时出现中国最早的铁钱,东汉后期至两晋南北朝,货币流通空前恶化,不足值的大钱与轻薄劣质的小钱充斥市场,剪轮钱、蜒环钱、鸡目鹅眼钱及至隋的剪钱蝶、裁皮糊纸为钱,甚至退回到“布帛金粟”杂用的实物交换状态,五铢钱终于走向末路。同是一种“五铢”,铸造的精良与魔劣、厚重与轻薄反映着国家政治的兴衰、国力的强弱、文化水平的高低、财政收支的盈亏。研究古钱的意义在此可见一斑了。这一时期,伴随政权的频繁更迭,社会经济的盛衰明显表现在金银流通的起落上。秦承战国,以黄金为上币,以锰为单位。西汉时黄金的使用盛极一时,考古发掘饼金、麟趾金、马蹄金多有出土。1987年陕西汉阴还发现了汉初的涂金四铢半两。西汉末年王莽时有金错刀,库藏黄金达70万斤。白银在一定时期也曾取得货币资格,武帝时曾发行“白金三品”,是历史上最早的封建中央政府颁行的银铸币。然而到东汉,黄金使用骤然减少,至魏晋南北朝时趋于消失。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社会的动荡、战争耗废、上层奢靡及工艺需求的增加,佛事的消耗等原因有关;另一方面,客观上我国不是丰产黄金的国家,金矿有限,西汉以来的大量开采、破坏,及技术限制使得越到后来开采越困难。然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和总的自然经济的发展状况,客观上并不需要黄金这种贵金属作为上下流通的货币。东汉以来黄金的衰落正是对我国古代货币经济脱离常规的畸形早熟现象的一种自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