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范是铸币工艺中所使用的范模的统称。模是用来翻制范的工具,钱范直接用来浇铸钱币,型腔内有浇道连通以利灌注金属液体,钱文是阴文反书。钱范质量的优劣决定铸币质量的好坏。
钱范的质料可分为泥陶范、石范、铜范3种。
泥陶范:古代北方泥陶范的造型材料主要是粘土,其耐火性好,成本低,来源广泛。截止目前,先秦时期的泥陶范己有不少发现。山西侯马牛村古城南春秋晚期铸铜遗址曾出土一批耸肩空首布陶范和梁内范1297件。1978年河北易县燕下都征集到一块燕刀币背范残端,近年出土过2件平首尖足大布陶范和燕刀币陶范。山东发现过战国齐刀币陶范。1983年河南发现“铢布当釿”布陶范、连足布范。汉代陶范出土更多,以陕西最为集中,1962年长安西汉上林三官铸钱遗址出土“五铢”模具14块,钱范3块,残范2块,20年代西安曾出汉宣“五铢”、新莽“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小泉直一”、小“五铢”泥模一坑。河南、山东、内蒙古、新疆、江苏等地都有汉代陶范出土。
石范:所用石料主要有灰绿色软石、青石板、石膏等。石范质地细腻、范面光洁、耐高温,但容易错范。1958年内蒙包头窝吐尔战国遗址采集到3件“安阳”方足布范。1980年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灵寿城出土1件“成白”刀币残石范。50年代山东安丘出土大量西汉榆荚半两范。1982年山东博兴发现“半两”石范8件。山东平度、沂水,陕西安康,四川,甘肃都发现有汉代石范。1982年广东阳春县征集到“乾亨重宝”范10块。
铜范:发现的最早铜范是战国时“哭”贝铜范,山东近年出土2件。陕西凤翔、岐山一带出土过秦“半两”铜范。西汉时己普遍使用铜范,1979年陕西澄城县出土“五铢”铜范41块。1965年山东莱阳曾出土13块。江苏、湖南、宁夏、四川等地都发现过西汉、王莽时期的钱范。1958年河北石家庄收集到一块东汉“五铢”范,造型规整,钱文清晰。
先秦时期的钱范,布范一般仅有2~4个钱型,圆钱也只有8~10个。秦代半两形体较大,钱范呈铲形,钱型分2列6枚,如陕西凤翔、岐山出土的秦半两铜范就是这样的形制。汉代钱范多呈长铲形,或有圆盘形,一般有12个以上钱型,多者达30个以上,新莽钱甚至达150个之多。最为奇特的是南朝萧梁时的大富、大吉、大通五铢合一的范。隋唐五代钱范发现极少,所见有南汉“乾亨重宝”铅钱石范,2行10枚型腔。这一时期可能己使用了铸币新工艺—翻砂法。宋以后,已普遍使用母钱翻铸法,铸币工艺大大提高。
古代铸钱工序首先要制范,泥陶范须在烘范窑熏烤,然后是熔铜,用柑锅和熔炉加热熔化,浇铸入范内,这时温度要控制在1100一115。℃,铸币出型后还要经过打磨加工,用方形铁条穿入钱穿,在转动中锉去钱缘上的铸口铜,铸钱才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