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的使用至清代已成为最主要的流通钱币了。主要为银两、银元和流通纪念金银币。
1.清代银两的名称、成色和重量
(1)清代元宝.又称宝银或马蹄银,其形像只马蹄.大者每个重五十两;
(2)中锭.重十两,.多为锤形,也有马蹄形的。称为小元宝
(3)小锭或小锞.以馒头形最多.重一两到五两;
(4)散碎银.重量在一两以下。这些铸银名称全国大体一致.但虽为一锭五十两的元宝银,各地的名弥、成色和重量又有差别:如康熙年间官私出入用纹银,而商民用银自十成至八、九成不等·交易时要折成十足纹银核算.。从成色上看有足宝、二四宝、二五宝、二六宝、二七宝等所谓足宝为一种标准的纹银。例如。二四宝即为五十两重的宝银.在流通中顶五十二两四钱纹银。清代各地银两的主要名色有100多种,很是复杂,如天津白宝银,为足色现宝,系本埠炉房所铸,市面通行;天津的老盐课银,成色在九九七;北京的十足银,实际化验不足纯银九九;松江银当地用作九七六,实则只有九七二。
2.实银两与虚银两
所谓实银两,就是指市面上有其银,如十足银、松江银、白宝银和老盐课银。所谓虚银两则是指只用作计算一单位实际不存在这种宝银,如化宝银、纹银、海关银、上海九八规元、天津行化银、汉口洋例银等,都属专属记帐之用。银两制到1933年“废两改元”,不再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