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我国的钱币形制进行了一次革命,以机器制造没有中间方孔的铜元,结束了两千多年方孔钱的使命。铜元制造始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广东。铜元正面为“光绪元宝”四字,中间为“宝广”满字,下靠外轮廓有“广东省造,每百枚换一圆”;背面为蟠龙花纹,下近外廓有文“广东一仙”(KWANGTUNG ONE CENT)字样。后来“一仙”(ONE CENT)改为“十文”(TEN CASH),正面不变。光绪三十年正面文字改为“每元当制钱十文”。用机器制造铜元,制作精巧,各省群起效法,宣统二年,共铸造了140亿枚左右。
铜元每枚重二钱,铜95%,锌4%,锡1%。面额分为五等: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当二十的铜元重库平四钱.当十铜元重二钱,当五的重一钱,当二的四分。当时,当二铜元未造,当一用制钱。数量最多、流通最广的为当十铜元,占98%左右,当五铜元很少流通,当二十的铜元有地区局限,故铜元主要指当十的铜元。
铜元的使用,不同于当十大钱,它对制钱的比价始终保持当时的比例,中国人民接受了它。当初行铜元之时,市价竞超过它的名义价格,原定银元一圆当铜百枚,而在光绪二十八年时只能换到八九十枚。人们之所以承认它,还由于铜元形制精巧,大小一致,品种繁多,自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