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古代文化发达的国家之一,古代文明同样体现在古钞上。如果我们把宋代的交子看作是正式的国家货币,那么,我国古钞的设计也正是始于宋时.我们再看宋代,经过隋唐的鼎盛宋到仁宋年间经济文化仍得到了发展,交子的出现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北宋交子式的设计者我们尚不可考,但从它的构图上,奠定了古钞沿用至清代的基本模式。竖式钞版,这一中华文化独特的模式,它与中国的书法、绘画习惯相一致.
纸钞设计需用图案,这既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防止造假,我们从“至元通行宝钞”、“大明通行宝钞”的设计与雕刻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指导思想成为历代纸钞钱币的主要难题。从图案上看,古钞的主景图案主要是人物故事、房屋、树木等。十二世纪中叶金代设计者将图案改为围绕钞票四周的花饰边框,从而成为历代钞票制作者效仿的方法.繁杂的图案花饰使雕版制作难度加大.具有较强的防伪性。同时在纸钞最显着的位置注明对伪造者的法律制裁和对告密者的奖励措施,印刷制作和发行机构或官吏最后要签字。
从此,中国古钞基本格局初步形成:(1)竖版式;(2)花饰边框;(3)上为面值下为律令;(4)官员签署.到清代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的大清宝钞钞版图案极为精细,代表皇权的龙鳞甲片分明.其实早在明代“大明通行宝钞”就已经制作很精细了。
然而,只要是出自一个人手制作的,不管它有多精良,也会有另一个人能仿制。只要有利益诱惑,造假者决不会袖手旁观的。在我国古代史籍中记载假钞的案例不乏其例。他们用铅锡等低熔点的金属,铸成平版,再用手工雕制。但这种钞版很难与官方制造者的图版完全一致,差别是明鲜的。十三世纪印造伪钞的手雕版,可见当时造伪技术之一斑。
近代中国钞票设计改变了传统印制的固定模式,如中国通商银行1920年印制的钞票,采取了横版式,其底纹和边饰图案更加精美了。通商银行发行的伍元钞票形式,正面为青色,背面为紫色,图案为财神、双狮。这一时期的钞票设计普遍使用了动物、人物、风景、建筑,垫定了现代钞票设计的基础.主要体现了民族性。如中南银行1927年发行的1元和10元主景图案使用了“汉满蒙回藏妇女”形象,与我国人民币第四套主图案题材相吻合,这不能说是一种偶然。又如中国垦业银行和农商银行1926年印制的1元和5元主景图案均采用了颐和园图案;中国农工银行1927年的1元和10元采用了长城图案,1932年的钞票则采用了纺织和农夫耕种图案等等。这些较早的钞票设计者们采用主景题材,也是我们今天钞票设计中所广泛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