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即将来临,这是个中国人非常看重的节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旧时,每到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尽管时代飞速发展,人们还是保留了端午节的许多传统。
端午节也成了邮票设计非常好的题材。中国邮政总局于2001年发行了一套《端午节》纪念邮票,全套共三枚,这三枚邮票分别代表了过端午节最重要的三种习俗。第一枚:《赛龙舟》,以我国传统的木版年画构图,两条龙舟你追我赶,舟上插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彩旗,一派吉祥气息。第二枚:《包粽子》,虽说现在粽子四季都能吃到,但吃粽子还是在端午节这天最有纪念意义。第三枚:《避五毒》,在古代,5月俗称“毒月”或“恶月”。五月初五这一天,小孩子都要到外婆家去,谓之躲“午”。《避五毒》以虎形葫芦符作为主图意象,脚踩流云,背负宝剑,可谓威风八面。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体育活动。起源很早,流传极广,唐代即有《竞渡歌》为我们描述了古代赛龙舟的盛况:“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香港于1975年7月31日发行了《香港节日》邮票一套三枚,其中的“端午节”一枚,为七巧板拼图龙舟竞渡。1985年6月19日,香港又发行了一套四枚的《端午节》邮票,首尾相连,可组成一条正乘风破浪的龙舟全图。1987年5月29日,澳门发行了《端午节》邮票一套两枚,主图分别为“龙舟龙头”与“龙舟竞渡”。票面上龙舟龙头的形象大气威武,龙舟竞渡的场面热闹非凡。这是澳门首套出现中文铭记的邮票。台湾于1966年6月22日发行了《民俗》邮票一套三枚,首枚即为端午节“龙舟竞渡”图案。
端午节认人想起屈原,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深入人心。屈原留下的《离骚》、《九章》和《九歌》等诗篇名扬中外。1953年12月30日,国家发行《世界文化名人》纪念邮票,一套四枚,屈原列为四大文化名人之首。1994年11月4日,国家发行《长江三峡》特种邮票,一套六枚,屈原祠列在第六枚。
2001年6月25日,我国香港地区与澳大利亚联合发行了《龙舟竞渡》邮票一套两枚,采用中西结合的绘画手法,描绘了两只竞渡的龙舟,背景分别为悉尼歌剧院和香港会展中心新翼。
欣赏着这一枚枚设计精美的端午邮票,一股浓厚的端午情结在我们的心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