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受市场规律的调整,供求关系直接影响到价格的变化这是人所共知的。邮币卡既已明确被推向市场,那么受到供求关系等价值规律的影响是明显的,因此邮币卡市场的暴涨暴跌,固然有爆炒因素,但终究会受到价值规律的调整,那种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肯定会受到市场本身的无情制裁,综观19%年和1997年的这股行情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吗?
一段时间,由于集藏市场的持续升温,原本发行量不算小的邮币卡(邮票、纪念币、电话通卡)一时间竟变得奇货可居,经过有着强大经济实力作后盾的炒作集团的狂炒,转眼间成了飞黄腾达的“飞天鹅”、“天马”。连致富无门的工薪族们也耐不住寂寞,他们中有的人从银行取出辛苦了几年的积蓄,抖抖颤颤花几千元上万元买下几枚早已被炒得如日中天的电话通卡或小型张邮票。有些原本藏有几枚纪念币的人们,由于贪图小利,刚刚有些升值,便迫不及待出手,孰料一番经久不息的恶炒后、如.今它们又以比原来卖出价高几倍、十几倍的价格“赎”回。还有更多的人们,为了满足自己或孩子的集藏爱好,不得不每次付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高价。
目前,很多人,包括一些炒作大户,不得不自食苦果,被“套”在身,处境难堪。就是在这股行情的高潮期,一种令人担忧的声音再次响起,那就是邮币卡市场“扩容”的传说。
1991年,邮市火爆时,管理层曾以“扩容”手段加以控制,一时使中国邮币在低迷中徘徊了四年,市场萧条,缺乏人气,很多邮市难以为生,相继关闭,新邮基本上都在面值以下,依然无人问津,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不得不引起管理层的深思。
1996年秋天,管理层痛下决心,销毁或盖销一部分发行量过多的92一94年纪特邮票,将一部分不符合邮政需要的邮票全部销毁。并从1996年起在宏观调控中实行“增套减量”的邮票政策,各级集邮协会、基层邮电支局集邮台不再发展新的邮票预订户。
政策一出台,邮市顿显转机,新邮一时供不应求,以至出现了一部分集邮爱好者“买票难”的现象。当然,尽管目前“买票难”,但一个难堪的事实是,即使是在连续三年“增套减量”的政策之后,1996年新邮至今仍有不少品种在邮市跌价供应,因此“买票难”的实质是买小型张难。由于有关部门特别压缩了小型张的印制和投放数量,一部分集邮爱好者在集邮时无法买到平价小型张,囿于经济条件又没有能力到邮市高价购买小型张,故“买票难”的实质是买小型张难,其他邮票在扩容后的印量仍旧未能很好控制。
小型张供不应求,那是否应当再次扩容呢?有识之士指出,小型张历来是邮市最敏感的牛鼻子,如果要将1997年本已价格偏高的8元面值小型张印制和投放数量增加到3000万枚的话,邮市可能重蹈覆辙。这就是市场。
因此,如何保持市场旺盛的人气,同时也更多地满足集邮爱好者和投资者的需求,需要有关部门在小型张和其他邮品的发行量问题上多谋良策,而非全面增加邮票供给。至于卡市,在1996年通卡热的同时也伴随着卡市的扩容,如同1996年沪深股市一样,在卡市的扩容压力下,部分发行量过大,无引人题材的通卡曾纷纷跌入面值,如“京广”、“电信业务宣传”、“希望工程”、“卫星”、“农运会”、“茶具”、“电信新成就”和“雨花石”等卡。
然而,通卡扩容是否就意味着风险大于机遇呢?
去年全国通用电话磁卡在卡市中,热浪滚滚,吸引了不少周边市场的资金,同时许多新卡友纷纷加入集卡大军。其实,去年的通卡热是伴随着通卡高速扩容而一起产生的。
1996年邮电部电信总局宣布当年计划发行4000万张通卡,那么1996年通卡扩容计划究竟是否已经完成了?有关这一问题,时下市场人士众说纷纭。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通卡扩容计划似乎并没有完成。要了解96年通卡发行计划,首先应知晓前两年的情况。94年8月30日,我国首次发行通卡—即长城卡和鲜花地图卡,预示着我国通卡发展时代的到来。当年发行4套通卡,发行量共为553万张,发行金额为3.6亿元。其中发行量最大的为长城卡,有300万张。95年也发行了4套通卡,发行量为870万张,增加了57 .32%;发行金额与上年基本相同,为3.64亿元,只增加了1.12%。其中发行量最大的为拱桥卡,为400万张。
1996年是通卡高速扩容的一年,全年计划发行4000万张,实际上共发行18套(其中包括2套1995年因故未发行的通卡和2套IC通卡),321 8 .75万张,只占计划的80.47%,比上年增加369 .97%;发行金额也同步大幅增加,为14 .33亿元,增加,393 .68%。在通卡发行量和发行金额快速增加的同时,单套发行量却有所下降,去年发行量最大的名花IC卡只有300万张。
展望1997年通卡发行市场,由于国家电信总局至今未公布通卡的发行计划,因此这里只能作如下预测:1996年尚未完成的发行量约800万张有可能跨年度使用,再加上1 997年准备发行的通卡计划基本与1996年相同,即4000万张,合计1997年通卡发行量约为4800万张,比去年增加50%;全年发行金额有望突破20亿元大关,达22亿元左右。从1997年初至3月中旬的卡市情况来看,1997年通卡发行计划可能会超出上述预测。
1997年通卡热是否能再次火热,除了政治形势和经济发展情况之外,还要看周边市场和市民闲置的资金是否会继续增加投入,以及新卡友是否继续增加等因素。所以,1997年通卡高速扩容,对卡友来说可谓风险与机遇共存。
邮币卡的发行量不应“扩容”,邮币卡市场也不应“大扩容”。以上海为例,自去年的邮币卡交易走出低谷重新出现火爆行情以来,社会上对兴办邮币卡市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一些老牌的邮币卡市场如卢工邮票交换市场、太原路邮票市场等或进行r彻底的改建,或搬迁进了现代化的大商厦,而且出现了“不夜城”、“正康”等一些新的邮币卡市场、1997年1月上海固定的邮币卡市场已有6家,但已经向有关部门正式提出申请或正酝酿计一划兴办邮币卡市场的竟还有十几家之多。对此,收藏界的有关专家深表忧虑,认为这样大办邮币卡市场的现象是不正常的。
由于邮币卡交易的火爆,使得开办邮币卡市场能够大获其利。如原卢工邮票交换市场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收益并不理想。1996年底彻底改建后,在开放仅3个月内,不仅早已收回了改建投资,而且获得了可观的盈利。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
办邮币卡市场需要很多条件,其中最主要的两个要素是邮币卡商和客户。上海虽然号称有百万邮币卡收藏爱好者,但真正经常光顾邮币卡市场的毕竟是少部分人,而邮币卡商也是一个“常量”,就那么一些人,那么大一个圈子。现实状况是,邮币卡市场并非个个红火,有的市场招商不足,客流量情况也不一样。有的邮币卡商分别在几个市场各租一个摊位,今天到甲市场,明天到乙市场,“跑场子”。有的市场仅仅在周末、周日人才多一些,平时并不红火。
因此,邮币卡发行量和邮币卡市场都不应“扩容”,一旦违背市场规律,很容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国家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也一再表示,国家重视邮币卡的健康发展不会再采取1991年那样的措施抑制邮币卡市场的发展。
因此今年在邮币卡市场火爆之时,许多人呼吁整顿市场,但国家有关部门还是采取了慎重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