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700年前,在中国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上,就有了传递信件的邮驿。到了汉代,邮驿得到了发展,每15公里设一邮驿,为信使和来往官吏提供人夫车马,并且传递的邮件已有轻重缓急之分,以铜牌和竹牌加以区别。唐代,全国有邮驿一千六百多处。宋代除一般邮驿外,还增设“急递铺”,用接力式的传递方法传递紧急军邮。元代的邮驿叫“站赤”,在全国各条交通线上,每隔7.5公里至25公里设有一个“站赤”,当时的元大都通政院管理着全国1万个以上的“站赤”。明代基本上沿袭元代的邮驿制度。清代的邮驿有“铺递”、“驿递”两种。前者专管传递公文,后者除传递公文外,还负责护送过往官员。邮驿在中国存在达二千多年之久,直到清末的现代邮政制度建立以后,才被取消。
在中国的邮驿史上,邮驿只为官府服务,一般平民须要与亲友通信,只好委托专人传送。随着商业的发展,民间对通邮的需要就日益迫切,明代永乐年间(l403一1424年),宁波、杭州、上海相继出现了民信局,经营民间信件。民信局根据邮件的性质、重量和邮送的地点交纳现金。清末,全国建立了数千家民信局,以上海为中心,传信可达甘肃、新疆甚至南洋各地。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一个个通商港口。英国率先在香港设立邮局,不久又在各通商口岸设立邮局。此后,各列强相继在中国设立自己的邮局,这些邮局被称之为“客邮”。“客邮”开始都是使用他们本国的邮票,以后才发行加盖中国国名或地区的“客邮”邮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迫放弃了‘客邮”,这以后,列强的“客邮”逐步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在“客邮”存在的同时,在中国的一些城市还出现了书信馆,其中以1863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创设的书信馆为最早。这些书信馆实际是外国列强在中国开办的邮局。1865年,上海工部书信馆发行了第一套邮票,票面中心有一蟠龙图案,通常被称之为“工部大龙”。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邮票,但它不是我国邮政机构所发行,因此不能算作我国的正式邮票。此后数十年,各地书信馆相继发行了多种邮票,因书信馆均设在大城市,故这些邮票被称之为“商埠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