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陈建中赏珍展 一位受中国文化艺术熏陶、在中国受美术教育和训练的青年画家,带着对西方文化艺术尤其对巴黎现代艺术的崇拜与憧憬,来到巴黎,要在巴黎艺坛寻一立足之地,可想而知是何等的困难!那是1969年,出生于广东龙川的陈建中君刚入而立之年,他在中南美专附中和广州美术学院学习了七年,又在香港生活了六七年,怀着复杂的心情到被人们视为“艺术之都”的巴黎来拼博。最初,他只能替家具厂画些仿古的装饰画以谋生计,当生活稍有着落之后便全力以赴地从事艺术创作。从哪里入手?千头万绪。活跃多变的西方画坛使他眼花缭乱,巴黎的古典艺术珍品使他心醉神迷。像所有乍来初到的异国艺术青年一样,他必须定眼认识画坛的主潮,探寻打入其中的种种之可能。可是就陈建中的性格而言,他又不是那种随波逐流的人。作为艺术家,他敏感且善于思考,他富有进取精神且冷静沉着。身处巴黎,西方美术思潮的变化不可能不对他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他所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他在中国接受的艺术训练,他学习古典与现代诸大家的心得体验,又潜在地决定着他艺术追求的方向。思考与探索伴随着陈建中,其中当然有酸甜苦辣,有失败与成功。30多年过去了,陈建中早已成为巴黎画坛上的一位有成就的画家。研究他所走的艺术道路,分析他形成的独特艺术风格,解读他的作品,对我们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陈建中刚到巴黎时,曾迷恋过一段时间的抽象绘画,但时间不长。20世纪70年代初,他主要画城市建筑物的一些不显眼的局部,如门、窗、遮帘、链锁,以及楼道及楼梯的一隅等等。他用严谨、细致得近乎照相写实手法对这些不为人们关注、有些陈旧的景物进行描绘。不同于照相写实主义的是,陈建中不是逼真地、一览无余地客观的物象,他胸有成竹地对它们进行分析和取舍。他的画是经过严密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之后创作出来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与鲜明的理性色彩。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解读这些作品,它们似乎反映了这个来自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对陌生的西方世界感到神秘、迷惘而欲探究其内部秘密的心情。这些墙壁、窗帘、关闭的窗口……阻挡着我们的视线,画面上的几何造型与简括的冷暖色彩的组合,予人以冷峻感。但这种美学趣味的“冷峻”不同于感情的冷漠,作者炽热的内心感情藏在这冷峻感后面。我们通过画面也可以感觉到作者活跃的内心世界。同时,我们也为作者虚静的审美心境所感动。在纷纭复杂的现象面前,在各种世俗的欲望的诱惑面前,陈建中以殉道者的虔诚精神投入艺术创作。涤除各种私心杂念直逼主宰客观事务的“道”。庄子在《创意》篇中曾经说“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意思是说,人若达到“澹然无极”的境界,即达到没有个人欲望、没有功利考虑的境界,那么一切美也可以被发现。不能说陈建中早期作品已经达到这样的境界,应该说他这时还处于朦胧的起步阶段,中国的古典美学、西方古典艺术的精神、现代西方的哲学与艺术思潮,都滋养着他。他发现这些不同的观念、不同的价值取向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他又惊奇地发现它们有某些共同之处。他隐约地感觉到这些异与同之间有一种属于本质的东西在发生着作用,那就是生命本质。生命无处不在,即使在那些片断的门、窗、布帘以及许多建筑物的局部之中,古典艺术也好,现代艺术也好,凡是触及到生命本质、触及到精神(用中国话语来表达即“道”)的,都有感人的力量。当然,中西艺术也都是如此。前面曾经提到,陈建中走到这一步并非完全是出于自觉的追求,他是在探索中逐渐有所醒悟。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角度,作如此的艺术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的内在气质和沉静的性格使然。也是因为个人典雅的气质和含蓄的性格,使他偏爱中外艺术史上具有理性精神和古典风范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有论者把陈建中的早期作品与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皮也洛·德拉·法兰契斯卡的画作比较,看到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的“如宗教圣像般的永恒而静穆的情愫”,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陈建中70年代的起步是很好的开端。1975年他获得法国文化部的赞助在巴黎举行个展,受到议坛的好评。这也增加了他的勇气、信心与胆识。假如说他早期的作品比较收敛、比较拘谨的话,那么1975年后的作品,逐渐走向舒展。进入80年代,他到法国西北部和南部旅行写生,农村景色和海岸景观出现在他的画面,田野山林和繁茂的树木草丛,在他的笔下被归纳、被组织,但富有诗情和生气。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他创作的一系列里察谷风景画,既注重光和色彩的微妙变化,又显示出一种古典的静穆精神。很显然,陈建中在认真研究了西方绘画之后,对自己如何处理明暗、阳光、造型、体量感、质感、肌理、空间等课题有了新的认识。他面临的最大课题便是既要创造出在技巧上有相当水平的油画,又要具有他所尊崇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东方的,又不纯粹是东方的,他在不少敬仰的西方艺术家中也看到这种精神。可以这样说,在80年代中期之后的作品中,他孜孜以求的就是解决这个课题,他的成功也在于此。这是他深入西方古典与现代绘画之中,又从中跳出来,反复实践与摸索的过程,他要像西方美学所要求的那样,穷尽客观物象,拥抱周围的世界,用感情去观察、去体验、去把握物象的特质与美,他又要像东方哲学要求的那样取“澹然无极”的态度,俯视万物,处理面临的课题。这过程不断丰富着陈建中的艺术经验,也使他的实践丰富多彩而别有特色,从而熔铸了他独特的严谨而自由、沉静而典雅的风格。这是一位受东西方两种文化教育,经过自己深刻体验之后的艺术创造。这种创造是建立在对艺术本质有深入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是吸收了古典与现代艺术的经验与成果之后所作的一种相当主观的、个性化的选择。陈建中懂得,不论西方古典油画法则还是现代艺术的自由精神,都没有绝对的标准和尺度。我们与其模仿和追随他们的某家某派,毋宁根据自己的认识、体会、天赋与修养,做自己的创造。我们在他近十多年的作品中看到对造型、阳光、明暗、色彩等等方面的追求,但他把这些追求有机地纳入一种精神境界之中。这种既以物象世界中来又超脱物象世界和世俗趣味的境界,是客体深入艺术家主体,使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的境界。这种“静”(艺术家主体)与“动”(客体)的相互促进与相互结合,说明虚静的心情与心境,能使人的意识契入客体,从而显示出客体的审美属性。我们赞叹陈建中笔下客观自然的美,我们当然也赞叹在这种客观自然美之中所包孕的精神。 陈建中长期居住国外,但心怀祖国,对国内的变化和进步由衷地喜悦,并与国内艺术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还经常回国讲学与举办展览。更使得我们佩服的是1997年他在香港举办“陈建中近作展”,所有作品义卖为建立中国贫困地区小型医院筹划经费,表现出他一片爱国热忱。1986年,他的个展在我院画廊展出,受到画界的关注与欢迎。事过14年,他又在我院美术馆及广东美术馆和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回顾展,我相信这位沉潜于艺术而不事张扬的艺术家的创造成果和探索精神,会使我们感到亲切,并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2000年11月12日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