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来,国内油画市场异军突起,由昔日被市场冷落的“丑小鸭”变成了今日众人竞相追捧的“金凤凰”。一批当代油画家在市场大红大紫,2007年仅突破千万元大关的拍品就多达60件之多!尽管国内油画市场行情快速飙升,但热点过于狭窄,不少真正有价值、有学术、有历史地位的画家却并没有在市场中被开发和获得承认。中国油画未来还有哪些投资机会?今后市场的潜在热门题材是什么?哪些画派画家存在价值再发现的可能?笔者下面就此做一简单分析。 “20世纪经典”将成新热点 中国油画能有今天的发展,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上个世纪二、三、四十年代赴欧洲、日本求学的那批美术学子,这些有志青年开启了近代中国油画发展的大门,为中国油画的引进吸收、融合革新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成就了中国油画史上的第一次真正繁荣,贡献功不可没。代表人物主要有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潘玉良、常玉、颜文樑、庞熏琹、吴大羽、汪亚尘、关良、倪贻德、陈抱一、赵无极、朱德群、吴作人、吴冠中等。 但是,眼下的国内油画拍卖市场却遗忘了他们,冷落了他们。除了徐悲鸿、吴冠中等极少数人外,大部分20世纪早期油画家在国内拍卖市场都罕有亮相,即便偶有上拍,也大多处于行情低迷的尴尬境地。“20世纪华人经典油画”最早热于港台,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香港佳士得尤其对中国早期油画的拍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支持,多件早期油画家的拍卖天价都来自于香港佳士得之手,如徐悲鸿《奴隶与狮》、常玉《青花盆与菊》、朱德群《红雨村,白云舍》和赵无极《大地无极》等。近一两年,少数内地拍卖公司也开始关注早期老油画家,但始终没有形成气候,仅有的两件高成交拍品分别为2006年北京翰海春拍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和2007年华辰秋拍吴作人的《解放南京号外》。 早期油画家之所以在内地没有形成市场,一方面由于真迹遗存不多,拍品难以征集;另一方面是除了个别像徐悲鸿这样高知名度的画家外,其他画家或价位较低或干脆缺乏市场定位;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国内油画拍卖长期以来的现状就是“市场第一,学术第二”,肯于从学术角度对中国油画进行学术梳理的公司少之又少,大家都乐于吃“现成饭”,不愿为他人做嫁衣,去重新开拓一个新市场、新板块。 建国后老画家有望补涨 新中国成立后,油画与其它艺术门类一样肩负起一种社会功能,表现历史、歌颂领袖和英雄模范、鼓舞群众干劲成为绘画的主题,“社会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人物画是这一时期油画创作的主流,50年代初涌现了《开国大典》、《血衣》、《地道战》等巨作。1960年前后为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创作的“革命历史画”,以庄严、宏大的气势,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壮美”。强烈的意识形态,鲜明的时代烙印,是这一时期油画的特点,被后人称为“新中国美术”。大事件,大人物,大场面,是“新中国美术”的一大特征,在近代中国油画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一时期活跃的老油画家有董希文、王式廓、詹建俊、罗工柳、冯法祀、艾中信、侯一民、何孔德等。也有少数画家坚持自己的个人风格,如卫天霖、苏天赐、沙耆。80年代后,一些稍晚的老油画家如靳尚谊、闻立鹏等也创作出了个性化、有份量的作品。 建国后的上述老油画家,由于重要的代表作几乎都在博物馆珍藏,拍场上难以见到有份量的画作,所以拍价大多不高。如画出《狼牙山五壮士》的詹建俊,除最高成交价为187万元的《红衣少女》外,大部分在20-40万元之间,即便如此,在老画家中已经算市场表现良好的了。以画《地道战》闻名的罗工柳,基本就没有什么行情。另一位画出《红烛颂》的名家闻立鹏,以风景油画著称,其拍品多在20万元附近,迄今尚没有超过百万元的作品,精品《日出东方》25万元惨遭流拍。笔者在拍场曾见到一件较精的冯法祀风景画,成交价最终也没有超出10万元。唯一市场表现突出的是靳尚谊,因得益于被划入“古典写实画派”,2007年有四幅拍品超过500万元。相当比例的这一时期老油画家不仅在拍场少人问津,成交率低,许多总成交额仅区区几百万元,尚不及当今中青年走红画家的一件拍品。种种事实表明,建国后老油画家在市场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被严重地冷落了。 客观讲,建国后的老油画家许多人艺术成就相当可观,在艺术价值上远超过当今走红的一些市场名星,所以市场表现不好,我认为原因有三。其一,许多买家对老油画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另一个关键的原因恐怕是当今国内油画收藏过于赶时髦,市场流行什么藏家就买什么,很多人并不依据艺术价值来做判断评估。其三,拍卖公司在引导上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坚信,在当前国内市场许多油画家价值存在明显高估的情况下,老油画家的投资价值已经凸显,是规避市场风险的明智首选。#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