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刚在沈阳结束的大型连环画交流会上,几十年前在小人书摊上仅售几分钱的老连环画被以数百元的价格买走。连环画画稿在收藏市场的价格也屡创新高,汤小铭的《鲁迅在广州》连环画原稿拍出了27万元的价格,段伟君的《三姐妹》连环画画稿和脚本草稿拍出了50万元的高价。
可以说,在已经被淡忘了许多年的“连、年、宣”画种中,连环画能够激起收藏热潮无疑是值得欣喜的好现象。这说明连环画作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仍然让人眷恋,也说明连环画的艺术价值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
但仅仅停留在连环画“收藏”上的热度,愈发衬托出连环画“创作”上的冷淡。笔者在中国美院曾经召开的一次动漫作品形象设计专题研讨会上就听到过“如今已经没有人能画连环画”的叹息声,浙江少儿出版社副社长陶文杰透露说:“这几年曾打算出一套中国历史故事丛书,想请人来为故事内容绘制一套连环画,却找不到一个能接手的人。”连环画这种中国特色最为鲜明的基础图绘后继乏人,这个事实让许多专家唏嘘不已。
人们常常在印象中把连环画当作“小儿科”,其实连环画在人物画创作方面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许多大画家都是从连环画起步迈入画坛的。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还有刘旦宅、程十发、戴敦邦等很多大画家在从事着连环画的绘画。像顾炳鑫画的“小人”,即便放大到真人的大小,比例结构依然自然协调、神韵照人。正是连环画蕴藏的这种艺术价值,才滋生了它现在的收藏价值。
如今,连环画创作陷入了枯竭的危机,即便是目前扛起连环画市场“半壁江山”的上海美术出版社,也只能在挖掘原有的8000余种可出版的连环画资源上做文章,把老连环画作为民族文化瑰宝来扶植、培育、展示,而几乎没有新的连环画创作问世。
上海美术出版社社长李新是一个对连环画出版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上海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销售年码洋利润占了全社的1/3,光光是开发老资源的就推出了800余种连环画。但他告诉记者:“我们曾策划过《亮剑》连环画,从购买版权、设计人物造型到写脚本、找画家绘画,整个过程预计要两三年,真的面世时已经过了时,只好放弃了新创作。”
目前,从人才储备上来看,连环画创作已经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状况。以前那些老画家由于眼力、体力等因素已无法创作,年轻的连环画作者又凤毛麟角。一直以来人们热衷于收藏的经典连环画的作者都是知名画家,这样的高品质已经“宠坏”了读者的胃口,很多现在的年轻连环画作者还没法达到这样的高创作水平。况且,连环画这样的小画种创作又远远没有国、油、版、雕领域的创作带来的受众广、收益高,很难吸引绘画从业者加入创作。
现在的“连迷”、“连友”几乎都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连环画的最大消费对象——孩子却还没有能体会到连环画的价值,在儿童阅读领域,日韩动漫占据了大块领地。李新对动漫和连环画的区别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动漫产品靠视觉效果完成表现力,用的艺术手段是夸张、刺激和搞笑,满足的是休闲放松的需要;连环画则不同,它是中国人近百年来接受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正说来还原历史面貌、解读历史文化。”
谁还在创作连环画?谁来复垦这块连环画的文化土壤?希望大家都来关注连环画收藏热背后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