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
今年3月18日,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北京“东站画廊”逆势开张,一时业内人士云集,席间大家的话题肯定离不开即将展开的春拍。经历了08秋拍的深度下调,09春拍第一家苏富比将如何开局显然是一个所有业者都感兴趣的话题。话题很快聚焦到苏富比将要拍卖的林风眠油画,事先早已听闻此批油画的出现已经令台湾画廊界和收藏家震动,早已传出它们将会天价成交的预言,但苏富比图录未出,北京预展也没有这批作品,因此对于大陆方面的业者,“一批重要的林风眠”还仅仅止于传言。席间苏富比图录送到,众人传阅,在座的诸位都是常年活跃于市场的行家,有拍卖公司的专家、画廊老板、艺术批评家等等。大多数来自北京,也有来自台湾的画廊业者。出乎意料,所有人对于苏富比的这批林风眠均不看好。以我自己的经验,仅以封面作品而言,我认为它甚至算不上是一件“合格”的仿品,它的技巧实在只是中学生的水平。在座同行很多人持有相似的看法。但是苏富比的图录上明确注明此批京剧系列作品来自“1963-1966挪威驻中国上海领事‘海勒夫妇收藏’”。另一件同样不被看好的林风眠油画《渔获》则来自“1960年丹麦驻中国北京‘毕德森大使收藏’”。图录上附上了一位外籍女士与林风眠的合影(图一),并讲述了作品的流传情形。海勒夫人在驻华期间结识林风眠并购买了这些作品于1966年带回欧洲。半世纪以来这些作品从未公开,如今领事夫妇年过九秩,隐居法国乡间,并委托苏富比出售这批作品,除四件京剧题材油画外,另有水墨画几件在水墨专场中上拍。丹麦大使的收藏来源说法也与此类似。在艺术市场深幅下跌之时出现如此众多的林风眠油画可谓奇迹。如果不能说“绝后”至少“空前”是肯定的。自有艺术品拍卖以来,还从未在一场拍卖中有五件林风眠油画的情形。更不用说在市场惨淡的今天,而且苏富比上一场20世纪艺术刚刚收获了百分之三十多的成交率,创历史新低。因此不难理解为何此次拍卖吸引了如此众多的注意力。果然,很快便有重要藏家跟我打听这批作品。表示如果得到一些证明材料便考虑加入竞标。我照例联系了苏富比相关主管人士,得到的答复是此批作品源于苏富比欧洲及亚洲同事的协同努力方征集到这批作品。但是恰如意料之中,苏富比除了已经刊载在图录上的一张合影,不能提供相关任何资料。其实站在买方的角度,拍卖行如果可以提供比如领事夫人的委托函件、信件及画作在家居中的照片等等,则拍品的证明力度会大大增强,站在卖方的角度也是如此。面对如此价值昂贵的拍品,哪怕仅仅是为了让它更顺利的成交,苏富比要求卖方提供一些哪怕只言片语的书面证明既方便也必要,但是很遗憾,苏富比不能提供。当然仅此而言,我们并不能给这批作品下更多的结论,但是至少拍卖行不能提供资料解除客户心头的疑团肯定是一件令人相当遗憾的事情。
关于近现代艺术品,因为当事人已经不在,因此关于作品的来源及出版情况就成为证明作品真实性最重要的依据。苏富比的五件油画都源自北欧的私人收藏,让人最直接的联想是诸如“冰岛国家破产”之类的事实,因为金融海啸给北欧人民带来的财务危机,危机之下,甩卖收藏就成为合情合理的解释。
我的客户(他是苏富比重要的客户之一)最终没有给我参与竞拍的委托,但是随后的结果也是大家都知道的。领事夫人的收藏最高卖到了842万港币,其它三幅也高出500万港币的价格成交。四幅油画的总成交金额达到2452万港币。大使收藏的《渔获》(图二)最终更以1634万港币成交,创造林风眠作品的世界记录。之前早已扩散的它们将会天价成交的传言终于成为现实。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这样评价“此刻林风眠画价仍旧逆势上场,除为全球经融危机风暴后的中国艺术拍卖市场带来振奋之外,更大大提升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大师作品市场的能见度”。(台北《当代艺术新闻》)#p#分页标题#e#
《林风眠之路》
今年4月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的徐悲鸿画展,除了吸引北京政商各界要员出席之外,超过30万人的观众人数也令馆方振奋,作为同一“20世纪中国美术奠基人”系列的下一站就是林风眠的展览。由这一南一北中国两大美术学院的创始人的展览开局,由中国民生银行赞助的炎黄艺术馆终将正式进入一个十年的艺术旅程。徐悲鸿展览的全部展品均来自纪念馆收藏真伪没有问题。但林风眠的展品来源却成了馆方的难题。
由于之前并无深度参与林风眠作品的市场及学术研究,因此我选择了从1999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的《林风眠之路》画集(图三)来入手,此作品集是配合1999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林风眠百岁诞辰纪念展览出版,由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公凯作序,现任院长许江主编,从已有出版物而言这是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林风眠出版物。回想十年以前,我还曾经亲临展览现场,当时的上海美术馆在南京路老馆,印象中周边建筑工地已经拔地而起,美术馆搬迁已迫在眉睫。这个展览给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展场中有相当数量(至少数十幅之多)来自台湾的收藏家马维建的收藏,当时我还是央视记者,对收藏界的事所知有限,但是对于这位收藏了如此之多林风眠画作的马先生还是印象深刻。他显然是一位极具实力及战略眼光的收藏家。
十年之后,重新翻阅林风眠画册,对于我个人来讲,最重要的改变之一是我已经从当年的艺文记者变成艺术品投资及交易的专家。阴差阳错的原因,我竟然成为“非典”之后中国艺术品市场井喷,并于金融海啸之时暂时落幕这一百年一遇的艺术品市场牛市的亲历者及参与者,有我这样完整经验并且有机会参与多项重要交易的人我想屈指可数。在这轮市场狂飙的行情中财富的膨胀及收缩且不论,它让我见识了很多人性的美好与丑陋。我听说并经历过一些艺术品市场的骗局,它给财富及人际关系带来的创痛我有亲身的体验。好在我所从事的当代艺术领域这样的事情不多,但在古代及近现代艺术领域,与骗局较量则是家常便饭并且也可能是“乐趣”之一。经历了险象环生的市场历炼,十年之后我看《林风眠之路》时便会有一些不同的眼光。尽管它也许是权威的出版物,但我知道那也仅仅是相对而言。后来逐步了解到的事实也证明了我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