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保文 版纳风情 中国画 66×57cm 2003年
2001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著名画家范保文(1935-2009)撰写的《山水画用水技法》。此书探讨了山水画用水技法的演变与发展,还对用水与山水画技法、用水与气韵生动、用水与气势气氛的关系、用水与笔墨技法的关联、用水与画面虚实等方面作了较为细致地描述,并结合实例对泼墨法、泼彩法、渲染法,天色、湖水、倒影法,特殊用水法作了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弥补了长期以来对这一领域研究之不足,在艺术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山水画实践上,范保文的用水艺术也值得深入研究。
一、范保文的用水之道
山水画中的水可有三种理解方式:其一,把它当作一种材料来使用,如同笔、墨、纸、砚一般;其二,一幅作品从构思、绘制到完成,均要考虑到水的运用方法,在水的作用下,可以产生轻快、清澈、流畅等不同的视觉效果;其三,艺术家在驱使水的过程中,通过对水与绘画其他因素的反映,促使水的各种表现与审美主体的心灵产生碰撞,而使水具有了较为独立的美学韵味,甚至产生更高层面的哲学意蕴。由于范保文的理论与观点主要是源于自身实践,所以其《山水画用水技法》中的一系列论述颇具见地,富于革新精神。对于他来说,水在其艺术中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而且在以上三方面均有杰出表现。正因为他善使水,他的山水画与古人、今人拉开了距离,树立了自我的审美品格。他之所以大量使用水彩画的技巧革新山水画,从一定意义上理解,他是将山水画中沉睡多年的水的语言进一步释放出来又加以新的变化而已。
对于在山水画中灵活驾驭用水法,大量运用泼彩,画面既有墨的淋漓变幻,又有色彩的丰富微妙,使水、色、墨尽情演化生发的方法,范保文简称为“泼彩法”,有时也称作“湿画法”。他以这种方法创作成功的作品较多,如上世纪90年代的《九寨沟松藩之景》、《江南春早》、《山情飘然》,新世纪的《清塘》、《富春江系列山水》、《太湖系列山水》等均以水色争妍的画面展现了其心中的艺术世界。
《江南春》取材于苏州水乡周庄等地,不过他选取的却是早春雨中江南之景,春雨连绵,杨柳吐绿,整个水乡笼罩在一片烟雨朦胧之中,黑瓦白墙的民居隐显其间。创作时,他先以饱含水分的阔笔蘸花青和墨在纸面横扫,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勾写柳树、民居、小桥、渔船,最后再用一些石绿撒在画面上,产生杨柳吐芽、春意荡漾的感觉。他一直生活在雨水充足、草长莺飞的江南,对描绘此类题材早已得心应手,用水等技法上的不断革新求变已使他对江南山水的领悟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九寨沟松藩之景》是其大量用水的代表作,画面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山体的夸张表现。为了体现九寨沟的神幻,他的泼彩、泼墨之法常常得到灵活使用。如此大的山体,从笔痕可知不过寥寥数笔而就。由于他使用的生宣具有恰到好处的凝墨性和冲墨性,所以,一方面保留了巨大笔触的形状和笔痕,另一方面又使得山体下部含墨少、含水多部分的水分向上冲撞,把最浓黑部分的墨色冲撞出去,形成了一道冲天而起的“长毛”地带。其高度是如此之高,竟达约8厘米,可谓开创了“冲墨法”的极致,变化自然,宛若天成。当时的这种变化令他惊喜,马上构思调整处理,山下的树林、村庄、草藩、飞鸟,以及前景松林和远景雪山皆根据这一大泼墨的效果而作相应调整,以映衬这一水墨山岚的奇伟。画作虽然只有四尺斗方,然而气魄惊人,把用水法使用得出神入化,色彩使用虽不多,但恰到好处地点缀了大片墨色。此画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片称誉之声,在数次大型展览中得到了许多关注,又几经发表,还被其《山水画用水法》用作封面画,画下配有八字:“水晕墨章,淋漓尽致”,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读者可以想象画家作画时屏气凝神、神机待发,手提饱含墨水的阔笔在生宣纸上恣意铺排的豪放气态。#p#分页标题#e#
泼彩山水的佳作是他多年来借鉴水彩画语言深化、开拓山水画的表现语言与形式的一些代表,它们较为充分地反映了他有机、合理驾驭这两大画种融合的能力与手段。他不仅通过大量实践找到了二者可作光大的“共性、兼容性”,发现了二者不同之处蕴藏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契机,消除了“排异性”,随机驾驭,游刃有余,而且他还将二者灵性之源——“水”这一独特媒介施展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水、色、墨在生宣上尽显其能,竞相出彩,一举彰显了其山水画的最大特色,也奠定了他在当代画坛卓尔不群的风采。
二、范保文的水景与水情
如若山水画中的水还有第四种理解方式的话,那就是与水相关的景致既是画家用水之道的表现重点,也是画家情感寄托之所在。在家乡宜兴山水中长大的范保文特别喜画水景,无论是湖水、河水、溪水,还是清泉、瀑布、垂流,都现情现性,为生动轻松的画意增添灵气。故而,他的艺术追求不但为江南山水诸客体的重焕生机注入了活力,而且将自然清新、润泽透明的江南山水画风给予了鲜活展现。
以创作《富春江系列山水》为例,由于富春江水清碧见底,素以水色佳美著称,清代诗人刘嗣绾诗云:“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为了表现富春江水的明澈与流动,范保文将表现家乡溪流与太湖水面的方法作了一些改进。首先,继续保留了以花青画出倒影,再辅以水色烘染的方法,以求清澈明净。这可见于《秀色江岸富春山》,其江面以留白法完成,使用了深深浅浅的倒影法,江水宁静,境域开阔。山上一多半的树石以大量用水的湿画法完成,色墨相渗,华滋苍郁。近景有溪桥相望,中景有细泉潺潺,远景有水气迷离,这些水的元素相互贯通,融为一体。其次,于江水局部勾勒线条,增加流动之感。如此一来,水面上相对的动与静有了精彩组合,这可见于《富春江山似三峡》。此画取材于严子陵钓台,给人以苍翠欲滴之感,是画家融水景、水情于一体的代表作之一。画家还巧妙驾驭了水、色、墨之变化规律,对于绿色的使用恰到好处,既发展了以花青为主的传统树木设色法,又大胆以多种色彩画出绿色的丰富层次,并能清雅脱俗。再者,在取境上,范保文在大多数的富春山水画中,江水泱泱,宛若明镜。青山点点,错落有致。目之所极,开阔通达。而且,因今日富春江上行进的多是运输沙石与煤炭的机动船,噪音大,污染广。所以他在点景中仍留恋于昔日借助于风力的帆船与使用橹、桨、篙的渔船,在画中构成“山峡明镜中,舟浮翠屏间”的美景。这种船影绰绰、渔歌互答的水上风情使得人物的活动在自然山水间呈现出一种和谐关系,也吻合于时下对绿色生态环境的时尚要求。
作为水色江南的开拓者与升华者,范保文用水之道的多维性延伸了山水画艺术语言的领域,形成其秀润天成的画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更期待欣赏水色淋漓、轻松朦胧的艺术作品来调节心神。水在山水画中隐隐约约、虚虚实实、迷迷离离、似有似无,对它的成功驾驭是营造轻松美、朦胧美的捷径。所以,山水画中丰富多彩的水法运用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而彰显了时代价值,对它的不断探索将进一步拓展中国画的表现境界与审美情趣,范保文用水之道的成功有力印证了中国画在当代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