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是英文paradox的中译。有几种解法,都有点模糊。用在这里的意思,是一组言辞彷佛互相矛盾,说的却是真理。我以“虚无”来形容这悖论,是说一些累积财富的仓库可以持久地稳固,内里藏着的很值钱,但没有产出,看不到给拥有者带来什么租值或收入。
只是市场有足够的人认为值钱,有需求,就值钱了。既然值钱,利息的放弃是拥有的代价。
这样的仓库藏着之物的市值会变动。这市值的上升是回报,下跌是损失,二者的变动代表着财富累积的变动。财富的变动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某程度带动着经济发展的进或退。
当一个人无端端地有了钱,或变得富有,他面对的局限约束是放宽了,行为的选择范围于是增加,为了争取更富有,在制度可取的社会中会多做一些增加国民收入的投资。
所有资产皆可以看为财富累积的仓库。问题是,在费雪的传统中,资产有生产力,带来租值或收入,而这些收入以利率折现是资产的价值,称财富。本身毫无生产力的资产也是资产,但我们无从以其产出的收入折现。这类资产的主要用场是累积财富,当年费雪没有分析过。以“仓库”来描述这类资产是恰当的,虽然其他有生产力的资产也是财富累积的仓库。
古物收藏是仓库
我说的是收藏品:艺术、古玩、文物等收藏。为求一个完整的“虚无”构思,这里我集中在那些数量不会再增加的“古”物或作者已经仙逝的作品上。这些物品不像土地,不是生产要素,本身不会产出。让我再假设这些收藏品不是挂在墙上欣赏的那种--收藏只是为了“藏”,希望升值。好些花巨资购买这些收藏品的君子、仕女们,对这些藏品毫无研究。在神州大地,自二○○○年起,他们一般没有猜错,买中马而大有斩获的可真不少。
上述的收藏品是财富累积的仓库。虽然在第二章我细说了复息利率的杀伤力,持久地收藏不容易斗得过利息代价的蹂躏。然而,收藏品的市值上升不是平稳的,可以有大幅的波动,机缘巧合,市值的上升可以有一段长时期高于利息的代价。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日本的经济不济,法国印象派的画作下跌得急,但十年后回升。今天回顾,六十年前收藏印象派的画,选择得对,其升值高于以复息算的利息。
虽然持久的收藏不容易斗得过利息的放弃,只为藏而下注的收藏品可以是很好的财富累积的仓库。历史上,这类仓库没有出现过荷兰郁金香那种破裂现象,但要有如下四个条件的支持。
讯息费用惹来赝品
条件一。收藏品之价上升得够高,赝品一定涌现,而中国人的假冒本领了不起。可靠的仓库的形成是市场要有足够而又可信的鉴证专家的存在。讯息费用历来是收藏品的重要话题。一九七五年我调查玉石市场得到的一个结论,是没有鉴证专家玉石不会有微小的优劣排列,市场不容易搞起来。这里说的收藏品鉴证跟玉石不同:玉石主要是鉴别优劣,艺术古物主要是鉴别真假——后者的孰优孰劣主要是由收藏者自己判断的。
收藏品的真假鉴别远比玉石的优劣鉴别难度高,可靠的专家少很多。这是高档次的收藏品往往由拍卖行处理的原因。基本上,大有名堂的拍卖行靠鉴证生存,虽然一些朋友认为那里的专家不怎么样。不见经传的拍卖行一般卖假货,有时误把真货作假货卖。大名鼎鼎的拍卖行也屡有赝品,而有时顶级专家认为是真他们却说是“传”,即是打上问号。有时拍卖行说是真,好些专家也说是开门见山地真,但拍前另一些专家说是假,导致其价暴跌。
总言之,鉴别真假是非常头痛的事。我的观察,是不亲自收藏不容易学得鉴别,而学会了可能秘技自珍。这里的要点是,以收藏品作为财富累积的仓库,提供讯息的专家费用高,且不一定有确实无误的判断,某程度有怀疑的收藏品有高价成交的实例。可以肯定的,是讯息费用愈高,收藏品作为财富累积的仓库的用途愈小。#p#分页标题#e#
数量要适当
条件二。收藏品的数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适当。何谓“适当”是有着复杂的层面。
二○○九年,一小幅宋代曾巩的墨宝在北京拍卖,成交价逾一亿人民币(该作九十年代中期在纽约拍卖四十七万美元成交)。拍出逾亿高价,一个原因该作是孤本。不能说是数量太少,因为这作品归属的仓库是古书画的整体。二○○九年北京的拍卖市场“炒宋”,即是说所有宋代的书画一时间大热。一个庞大的书画仓库之内可以分书画,可以分时代,可以分作者等。是大大小小的不同仓库,一间包一间,有关连,互相协助。任何一件作品的本身是一个小仓库,孤本亦然。因为远为庞大的古书画仓库引来顾客,数得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的孤本卖逾亿不夸张。
拍卖行喜欢把收藏品分门别类,意图把不同收藏品的仓库分开,使有兴趣的问津者可以分开地集中,务求“成行成市”。
这里顺便一提。在同类的收藏品中,那些所谓“精品”的,在市价一般上升时其升幅的百分率通常比较高,而市价一般下降时其跌幅百分率比较小。不是永远如是,是或然率如是。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精品通常不多,其存在市场通常知道。比较平庸的不仅远为量大,其总量究竟有多少市场通常不知道。其二,称得上是精品的,假冒远为困难,出现赝品的机会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