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松羽士图
清初四僧石涛、八大、石谿、弘仁以卓然不群而垂誉后世,而这四位中的弘仁与同时代的名家相比,其风格与正统派“四王”的追摹古意迥异,又有别于石谿的苍浑老辣,八大、石涛的跃动奇纵,更不同于龚贤的浓墨沉重,而是独具洗练简逸,苍劲整洁。
弘仁(1610-1663年)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出家后,名弘仁,号渐江学人,又号无智、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明朝灭亡后,入武夷山为僧,云游各地后回歙县,住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经常来往于黄山、白岳之间。在绘画上擅长山水,早年从学孙无修,中年后又师事肖云从,而他的画风,更多的是取法倪瓒。
弘仁一生云游四方,留意山川奇秀,氤氲变幻,笔下山峦多取材于黄山,武夷山诸奇观胜景。画虽学倪瓒,但与其相比,在作品格调上少荒寂之境,多清新之意,尤喜作黄山景。传世精品《黄山天都峰》、《黄山松石》等,均见画中山势陡峭,劲松傲干奇枝,得写生传神妙趣。山川之美,新奇之姿,尽见于毫端。其山水画别开生面,三百年来闪烁异彩,焜耀当时,烜赫后世。这位以图写山河壮美而享誉的大画家,大量的传世山水画已令我们叹服于他的艺术成就,当我们在偶然之间,又欣赏到他“客串”的人物画时,会让我们在惊诧,好奇之余,了解到他在绘画题材上鲜为人知的方面。
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中的《清释弘仁长松羽士图轴》是一件流传至今不可多见的弘仁人物画。因图画上方清初画家查士标所题跋语中有“此图作长松羽士”之句,故取画名曰《长松羽士图》。该画尺寸,纵114厘米、横56厘米,纸本,墨笔绘成。此画曾经两次经名家鉴定,一九六零年七月一日,张珩先生鉴定此画,留下的意见:“真,未裱好,渐江画人物从未见过,查题亦真。”此画中部原有连接水渍痕,并有破损,一九六五年,送往上海博物馆重新装裱。一九九一年五月,徐邦达先生在贵州省博物馆看到这幅画时认为:“题跋为查士标七十七岁时题,人物从未见过,画好,必真无疑,衣纹用笔不够在行,左下‘渊公’印,非梅渊公印,定一级。”
画中一道士模样的人物端坐于坡石上,面容清瘦,美髯飘然,似闭目养神,身后一株鳞干参天的古松,虬枝低昂,其旁伴生梅树,挺拔向上,青竹数竿,亭亭而立。人物脚下的坡石,少皴而多擦染。作者在画中,对于石块的处理,颇似我们所见到的最具其典型面貌的山水画中的山石,由大大小小的方形几何体组成,有的大几何体中套小几何体,中几何体中又套小几何体。作者往往于两块简单抽象的空白大石(几何体)当中画一些碎石与小草。在笔墨的处理上,石块用线空勾,没有大片的墨,没有粗倔跃动的线条,除了坡脚及夹石外,几乎没有繁复的皴笔和过多的点染。主要是用折带皴及干笔渴墨,如此为之,画面给人的感受,洗练而简逸,而笔墨则让人感觉苍劲整洁。在弘仁的山水画中,松树是他比较喜欢表现的题材,而这幅人物图中松树的表现手法,与我们所见到的他的山水画,如前述的《黄山天都峰》、《黄山松石》中的松树画法是一致的,无异是将他的山水画中的这个组成分子,直接地移到人物画里来。更进一步地说,这幅《长松羽士图》,除了道士模样的人物这一被描绘的主体外,其它陪衬之物,均是从弘仁那种典型风格的山水画中移进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