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画家 孙逊
相关链接:
孙逊个展《这些年》3月17日在亚洲艺术中心举办
孙逊,青年画家,1970年生于贵州麻江的一个小县城。从1986年考入中央美院附中起,他便与北京,与美院结下了不解之缘。与贵州那个偏远的小县城不同,北京这个诺大的城市在外表的繁华下更让他看到了人生的理想,四年的美院附中学习给他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0年他作为唯一一位免试进入中央美院一画室学习。他说他是幸运的,但他的幸运远不止于此,1994他成了中央美院为数不多的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的美术家靳尚谊先生,毕业后被留在央美附中任教。2003年 他更被录取为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实践类博士生,成为靳尚谊、邵大箴两位名师的得意门生。2007年博士毕业后他再次被幸运光顾,进入中央美院一画室任教,成为油画系年轻的一名教师。
从一个爱好艺术的懵懂少年到进入为人羡慕的中央美院附中,再到中央美院本科、硕士、博士并最终留校任教,孙逊的身上汇集了太多的幸运,也成为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下出人头地的成功样板。如今的他已是中央美院油画系副主任,并被推选为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协会会长,成为中央美院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2012年3月17日,“这些年——孙逊个展”在798亚洲艺术中心隆重上演,作为孙逊艺术生涯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个展,本次展览展出了他2000年以来的绘画作品近20件,受到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靳尚谊、詹建俊、钟涵、袁运生、杨力、谭平、苏新平、谢东明、陈文骥等悉数到场,对展览开幕表示祝贺,并对展览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近日,孙逊接受了爱藏艺术网的专访,就本次展览及近些年的创作体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们了认识了不一样的孙逊。
《水管、墙》 2011年
“这些年”是一次探索性呈现
作为艺术生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个展,本次展览倾注了孙逊太多的心血,在这个千百年来被中国人视为不惑的年龄,孙逊在艺术上有了新的思考与转变,这个展览就是对这些年艺术创作的一个探索性呈现。他说,本次个展名为“这些年”,并不是一个总结呈现,作品中了除了《老肖》和《门》之外,其余都是近两年的作品。与之前的作品相比,近两年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画面所表现的椅子、凳子、桌子、花盆、墙壁、水管等对象都源自对生活的细微观察,都在反映和表现普通人的生活,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情感,并在内心被不断清晰、明确。
李宗盛就曾不无感慨的说道“写一首皆大欢喜的歌,是越来越难”,艺境相通,很多画家也曾把“皆大欢喜”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希望作品能够被广大观者所认可。陈文骥曾在展览开幕式上对孙逊感叹“想要把兴趣集中到相应领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孙逊也是如此。他说,画人容易被特定人物的情感、形象所局限,而画桌子、椅子这些与人们生活经验相关的物体,更能饱满表达自己的情感,引发更多人的共鸣。创作中如果有太多限定,就会显得别扭,缺少一种更专注、更有深度或者更个人、更特殊的情感,而本次展览的作品就来自生活的切身体验,有一种更人性、更大众的普世价值。
钟涵在看了他的展览后也是赞许有嘉,表示:“孙逊此次展览的作品,表面上滴滴答答乱七八糟,但其实饱含着某种力度,没有这个力度,就太专。就像写书法、草书,解衣盘礴,他需要这个精神才出得来,他这个对。他画这个画了很多年,现在终于出来了。他从附中到进修班,到老师,但是他不是学院派,美术学院就应该这样,有学院的基础,同时又推到现代性上,必须这样,推陈出新。”#p#分页标题#e#
《塑料桌布》 2011年
作品厚度源于生活的磨砺
邵大箴曾撰文写道:“孙逊的描绘对象一般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身边周围的普通人。他不仅仅在描绘对象的外貌,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他们的内心活动,探索人类心灵中共通的东西,引发观者的共鸣。关于作品《老肖.之二》,他说从对象身上‘感到生活的磨砺和人性的深度’。”孙逊说:“我之所以画这些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庭的变故,父亲的离世和孩子的重病,对我的创作影响非常大。”他说,从2008年开始他很多的时间都是在医院度过的,每天外面的太阳照常升起,医院里却在演绎着不一样的生离死别,人性的脆弱、生命的脆弱在那里表现的淋漓尽致。他名为《等待》的一件作品,画面中空空的椅子就取材于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门口,空空的椅子在等待一种无以预知的结果,那种心境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
在另一件《塑料桌布》的作品中,一张圆桌和几把凳子静静的立在画面中央,微微扬起的桌布在期待着主人的到来,这是一种在中国传统大家庭中司空见惯的场景,一家人围桌而坐,其乐融融,而今桌椅空空,谁是它的主人,他们又在哪里,引发了观者的无限遐想。而孙逊正是在这样的大家庭成长起来的,家乡贵州麻江被他视之为纯净的天堂,一直停留在儿时的记忆中。在那个和睦、温馨的大家庭,与爷爷奶奶、叔叔姑姑、哥哥妹妹其乐融融围坐在桌边用餐成为了他儿时的一种温馨,也成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而今这样的团聚却成了当代都市人的一种奢望,也成了孙逊再不能实现的愿望。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贵州小城的孙逊,从本科、硕士、博士到留校任教他有着让人羡慕的幸运,刚入不惑之年却遭受了父亲离世、孩子生病的变故,他又承受了太多常人难以想象的不幸,在幸运面前他没有骄傲、自满而是选择认真、谦虚,在不幸面前他也没有颓废、放弃而是选择坚强、坚持,在幸运与不幸的磨砺中,孙逊收获了人生的经验,作品中多了人性的关怀。从当初的单纯人物刻画到今天去描绘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体,孙逊完成了艺术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