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乃正是极富诗人气质的当代油画家。他习惯於用诗人的心灵和画家的眼睛对待生活,虽然他经历了那些排斥艺术和毁灭心灵的岁月,但他的诗人气质始终不泯。
五十年代後期,在“反右派”运动之後的“大跃进”中,各种艺术都被动员来作为鼓吹“三面红旗”,即“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手段。朱乃正在这种气氛中结束了他的绘画教育生活,登上西行列车到了青海省。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是严酷的,但朱乃正在这里却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虽然仅是相对的自由。在青海高原清凉乾爽的空气里,他沈酣天宇的崇高和大地的宽广,体味远离政治漩涡的人民的质朴淳厚和他们世世代代在没完没了的劳作中所保持的乐观信念。而青海高原未受人类污染的自然,以开阔雄犷的气势,震撼着年青画家的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朱乃正与外边轰轰烈烈的美术活动完全绝缘。西北高原的环境对朱乃正的艺术道路影响极大,当他以“右派分子”的戴罪之身到西宁之後,青海的自然使他得以洗涤被排斥、遭压抑的心理阴影。而在疯狂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青海的天地成为精神荒漠中的绿洲,最终培养了他清雄沉静的艺术个性。在青海,朱乃正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到了完整的自我意识。这种体验是在青海高原的雪山、草原、湖泊以及质朴沉厚的人情中展开的。
在人类艺术史上,中国画家最早将自然风景作为独立的绘画对象。魏晋时期那些高才逸度的隐逸文士,完成了绘画史上的这一重大转变。这一转变的背景,是文人对黑暗社会环境的无可奈何的反抗。我们从朱乃正的生活经历和艺术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与古代文人相对应的变化。他回忆由北京到青海,“略识杜工部颠沛流离之味与徐文长北穷朔漠之欢”。在他的回忆里,没有将他从事风景画创作的动机,与古老的文化传统直接联结。但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传统文化精神的遗传潜能,为他的艺术追求树起了路标。但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目标,是抒发文人雅士富於诗意的生活理想,是营造他们“卧游”的天地。到了二十世纪,这种生活方式和艺术观念已经失去原有的吸引力,被排除於现代主流文化之外。当中国的油画家们用油画颜料在画布上描绘风景时,传统山水画只是一种潜在的影响力。
自然风景乡土人物为题材的油画,早在清代即已于中国出现。但画家对西北高原风情产生兴趣,是开始于三十年代末期。吕斯百、常书鸿、韩乐然、吴作人、董希文,都曾在西北高原遨游作画。五十年代以後,这种绘画增加了浓厚的政治、社会内容,而且越来越向政治斗争和生产建设两大主题集中。这从董希文、艾中信等人五十年代以后的作品中看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