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眉子上坑砚石图
现代石砚的收藏,有“眉清目秀”之论。“眉清”是指江西婺源龙尾山“眉子坑”出产的带“眉纹”的歙砚。“目秀”则是指广东肇庆烂柯山“上三坑”出产的带“石眼”的端砚。
而歙砚的“眉清”,则取决于眉纹的出产坑口和品质。
眉纹是指歙砚上特有的如同眉毛形状的纹理。
虽然从古至今对眉纹的认知角度有所变化,但“眉子坑”一直是龙尾砚石中代表性的坑口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许多有关歙砚的典籍里都会提到“眉子坑”。直至今日,“眉子坑”出产的眉纹砚依然是优质歙砚的标志之一,歙砚中石质最佳、市场价格最高的还是“眉子坑”出产的唐眉砚石。还有“眉子坑”坑壁石,虽然眉纹已略显飘散,但其纹理充满动感之美,依然让人爱不释手。
“眉子坑”荣列歙砚的四大名坑之首,与“水舷坑”“金星坑”“罗纹坑”均分布在龙尾山的一小片山坡范围内,坑口相距很近,其中“眉子坑”和“水舷坑”都有眉纹砚石出产。
“眉子坑”在龙尾山下部,从芙蓉溪至砚坑仅几十米,唐宋时期开采,元代以后没有开采的记载,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重新大规模的开采,但随着市场需求量的逐渐加大,所出的佳石越来越少,现已禁采。
歙砚在唐代被分为眉纹石和金星石两大类,在苍黑和青碧色的歙砚上,或是分布着美丽的眉纹,如群雁翔集,似笑眉绽放。或是布满大小各异金光闪闪的金星,像风扫梨花,似星空漫天,磨之坚而不滑,扣之玉振金声,抚之紧密温润。
眉纹是歙砚中独特的纹饰,眉纹的美观度以“眉子坑”出产者为上,“水舷坑”“水蕨坑”“叶九坑”“外庄坑”出产的眉纹次之,实用性以“水蕨坑”出产者为佳。
图2 枣心眉纹砚石
宋元时期的歙砚开采和制作进入了历史上的高峰,从唐宋时期开采的“眉子坑”“金星坑”“罗纹坑”和“水舷坑”等著名老坑,到随后的“水蕨坑”“叶九坑”“紧足坑”“碧里坑”“济源坑”和“外庄坑”等众多砚坑,产出的精美砚石逐步形成了罗纹、眉纹、金星、鱼子纹四大类50 余个小类的品种。
眉纹与金星体现出的是两种不同的形式美和审美情趣。眉纹以幽静雅洁的线条变化为主,构成砚石表面的图案,金星则以热烈艳丽的点变化为主,构成砚石表面的图案。所以历史上就有人们出于对这两种砚石的各自偏爱,形成了“以眉纹称绝”和“以金星为贵”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也直接影响到当时眉纹歙砚的制作。
虽然唐宋时期的文人们对眉纹石品有着颇多的溢美之辞,但北宋以前的砚工在制作歙砚时却要剔除砚石上的眉纹,或者把眉纹留在石砚背面。其原因可能是一些外观黑密的眉纹含碳元素分子多,有眉纹部位的硬度要高于没有眉纹的部位,直接影响到磨墨,另外可能与当时的审美理念有关。
现从歙砚砚石的剖面上可以看出其在地层波动运动时产生褶皱结构,活性的碳元素聚集在一起,在砚石中形成了一道道高出其他层面的纹理,剖开即成眉纹。如开采和裁切时用简单的工具沿石层撬剥开,就可以看到眉纹高于其他部位,而古人没有现代化的电动工具可以快捷地处理磨平。#p#分页标题#e#
古人云:“眉子色青或紫,短者簇者如卧蚕、犀纹,长者阔者如彪纹、松纹”。人们根据眉纹的具体形态把各个坑口的眉纹分有阔眉、细眉、长眉、短眉、对眉、鳝肚眉、雁湖眉、水浪眉、虎斑眉、枣心眉、白眉、簇眉等10多个品种,旧时以对眉、鳝肚眉、雁湖眉为珍,现在随着砚石的开采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对眉纹砚石的追捧品种发生了变化,其中最佳者以唐眉为上,宋眉次之,而“水舷坑”的灵光眉更是令人惊绝。
“眉子坑”出产的眉纹品种有阔眉、细眉、枣心眉鱼子、龙蛋、锦蹙眉(石纹横如眉子间有金晕)、金星眉(眉纹中有金星)、鳝肚眉(眉纹如鳝肚纹)、菉豆眉(石理稍黑微暗而斑内有短密眉纹)、金花眉(眉纹中有金花金晕者)、短眉、雁湖眉(砚面上的眉纹多似湖水上群雁翔集之状)。
雁湖眉的主要坑口是“眉子坑”,另岭背坑等古坑系所出的一些眉纹砚石,其纹理特征亦符合雁湖眉纹的美感,也可称为雁湖眉。石质以“眉子坑”最优,岭背为下。
图3 眉子上坑砚石
眉纹是众多的罗纹聚集而成的,有的眉纹在眉角又发散成罗纹,或者说,眉纹散开后变成了罗纹,所以说一块砚石上有眉纹,其底质上肯定是罗纹、细罗纹或者暗细罗纹,这几种罗纹都可汇集成眉纹。
“眉子坑”从上往下分为上、中、下三坑。
“眉子上坑”是指明清以后沿宋代开采的“眉子坑”矿脉中段继续向上开采所出石品,眉纹是长的线型眉,称为“浮幼眉”,硬度低于中、下两坑,是在2000 年前沿“眉子坑”矿脉最上段开采所出石品,其中心矿脉石品是眉纹比较小、散、幼细,色黑紫,折光弱,边缘矿脉的眉纹飘散,底质相对粗松,石色偏淡,折光不强,但不影响磨墨实用,少数的浮幼眉也能成为精品砚材。
另外在“眉子上坑”左上侧的位置还出眉子坑“鱼子纹”石品,石色偏黄,有鱼子点,青黑和鳝鱼黄两种鳝肚眉纹也出于此。其特点是眉纹如一线之痕,一块砚石上的长短变化不明显,两头尖、中间略鼓如枣核称为枣心眉纹,另还有龙蛋(金黄色圆圈状纹理被当地人称之为鸭蛋)、线眉等石品。这些石品欣赏性佳,但绢云母的含量相对低,少有折光,所以在实用性上低于传统佳石。(图1、图2、图3)
图4 眉子中坑砚石
“眉子中坑”亦称宋坑,眉纹比较粗阔,长眉纹之间相互交错,有的眉角不尖不收,向外发散,化成罗纹,质地比下坑略粗,色泽为银黑与银白,下墨比上、下两坑略为爽快。其中绢云母含量丰富,折光很强,虽然石质莹洁度不如眉子下坑,但光感明显。
中坑近下坑处,眉型细弯,眉角略有散出。绢云母细密较多,其眉纹更接近于唐坑眉纹。(图4)
图5 唐眉砚
“眉子下坑”亦称唐坑,是眉纹矿脉的下段,石质细腻紧密滋润,石色银黑之中泛着青灰色泽,多为细短而聚的弧线型眉纹,眉角多凝聚微微上扬翘角,乌黑亮泽,眉纹长度不超过1 寸(宋文献记载“眉子如甲痕或如蚕大”),底质莹润,其中石之最佳者,底无纹理,绢云母颗粒细密,在不同的光线角度和湿水后观看,银芒闪烁,底色银黑,眉纹柔美。(图5)#p#分页标题#e#
2001年的秋天,砚山当地人在宋坑矿脉的翻挖过程中,发现了唐代眉子坑的古坑道,采出的砚料上部分带有金星,其中一部分的底质呈银黑色,折光强,质地细腻柔和。这种炫目而细腻的砚色极为少见。其中的十多块砚料带有很小的眉纹,眉纹细而凝聚,眉形微有弯弧,眉角成尖,微上翘,不同于眉子坑其他坑口的眉纹。在以前的几十年间,这种眉纹石品从未发现过,有收藏者根据开采位置和砚坑形状,与宋代文献记载的唐坑眉纹对照发现完全吻合,唐代开元年间开采的眉子坑旧洞终于被发现,唐坑、唐眉一词由此产生,唐坑眉纹砚石也在沉寂了近千年后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