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在人物画家的引领主导之下,一线画家作品持续走高,市场接受能力受阻,反应敏捷的画商将眼光转向八十年代的青年画家,一批优秀的绘画艺子脱颖而出,并很快成为某些画廊画商投资包装运作的对象,展览丶出书丶网络丶微信等等推广活动接连不断。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运作后,知名度和作品热度及作品价位急骤升温,炙手可热,购买者络绎不绝,画家应接不暇。作品每平尺几千到一两万也就两三年的时间。价格超过了一些优秀的前辈。的确,这些青年不乏优秀者,他们有思想,有想法,艺术思维也比较活跃和前卫,认真关注这一代青年画家是应该的,做为艺术品投资者也很有必要。但我认为,首先关注的应是画家本身的才气和能力,了解青年画家的艺术状态和发展方向,关注他的创作,了解他的思想活动和生活态度,帮助他解决生活和艺术方面的困难,并对他在艺术上提出严格的要求。如果只关心他画量画价,利用各种运作手段,过分的在他们身上追求利润,做敛财的投机行为,实际上是对青年画家“拨苗助长”、“生果急摘”,这种行为很容易造成青年画家艺术短命和“蝗过谷田”似的毁灭。因为青年画家正是需要钱的时候,买车丶买房丶结婚丶追求名利和排场,这种情况下,青年人很难把持住自己,对金钱的欲望大于对艺术的追求,再优秀的青年画家也变得庸俗,应接不暇的订单和面对捆捆钱币,令他终日为完成任务所劳,作品粗糙机械木讷,无情无意无境,迷失在财欲之中,丧失了自己追求的艺术目标,滚滚钱财张张庸作,最终的结果就是很多优秀的青年画家的艺术生涯殉命于金钱之中。将来最可悲的是首先抛弃他的是满是铜臭的市场。市场是个不讲理只讲利的东西,当初看中你是因为你是个好苗子,有炒作亮点,有利可图,当你在艺术上平庸不可建树时,它很快就会弃于一旁。被艺术市场抛弃的画家,心态和艺术感觉经过几年的折腾,很难再回到最初纯粹的状态,人生价值观也有很大改变。而这种最初纯粹的艺术感觉,惠养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和精神十分重要。前面所述的市场榨取青年画家的行为是破了他的艺术“原气”,这种“原气”的丧失,将导致艺术因气力的不足很难攀登到一个高度。
青年画家不是不可以投资,对优秀的青年画家投资十分有必要,关键在于投资的手段和目的。三十多岁的青年画家处在一个重要关口和“艺术危险期”,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差,十分容易误入歧途,造成艺术发育不良,白误他几十年艺术生涯的卿卿性命。
做为优秀的艺术投资人应有责任有担当对这个年龄段的优秀苗子进行保护丶关心和支持。并且从“三养”方面入手,对他督促与支持,我坚信只要“三养”到位,好苗子必成画坛栋梁。
一为社会与大自然之养
社会与大自然中有太多太多的绘画技法丶思想精神丶艺术灵魂丶艺术语言等等,画家所追求的所需要的都蕴藏其中,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带着纸笔和对艺术的虔诚寻找。大自然是富有感情的,谁爱它丶谁去亲近它丶拥抱它,它就会把你所需奉献出来,让你的绘画艺术不断向上攀登,最终让你站到它的峰巅之上。懒得去自然中写生和体味的人,即使你再有才华,即使你技术再好,那不过只是外表,艺术境界绝不会峰高远望,艺术的峰顶也不可能有你的位置。最终也不过成半坡观峰之人。
二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之养
历代绘画大家,诗词文赋以及书法皆精,从古人奉为圣明的“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你就知道文学修养在画中的重要性,画中没有诗词文赋乃是画也,画中有诗而诗意饱满令人纵情吟唱才为艺术上品,有诗赋之妙韵才达到绘画上所追求的意境与精神的寄托,思想才有血肉、有情感、有灵魂,历代大家无一不外。画作平庸无诗文可读,无思想无境界,徒劳挥毫一生,只会留下一卷卷毫无价值的废纸。#p#分页标题#e#
三为生活条件之养
凡普通门庭的青年画家大都生活拮据,研究生博士生毕业之后又正是恋爱嫁娶之龄,即使十分优秀但无人识君,甚至有的工作都没着落,经济的压力令其心烦意躁,笔躁画穷,很多优秀的青年才俊因生活所迫,不得放下文房四宝,出去找些与绘画无关的工作。就像当年傅抱石一样,如果不是徐悲鸿慧眼识珠,傅抱石不可能有今天,其实,做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品投资人,就应该向徐悲鸿先生一样,应提前关注这些优秀的青年画家,对他加以关心爱护。其实只要解决他的生活压力他就会安心绘画。我身边有几个毕业于中央美院的青年博士画家,他们每人大概一年的生活开销和绘画费用以及出去写生等等加起来大约在二三十万,这个数字一般艺术品投资者都能拿得出。经济条件的保障,让他安心倾情于绘画艺术,如果画出满意的作品可收藏。并鼓励督促支持他们多外出写生,认真研究历代绘画与国学以及西方艺术,加强古典文学修养,提高绘画作品的文学性。我相信,不出五年,他肯定会在艺术上大有作为,日后必成画坛栋梁之才。你的努力不仅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是为中国绘画艺术界做出巨大贡献。令你自豪的同时,他的作品也给你带来精神和利益的双层享受。但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必须有奉献精神和耐得住四五年的等待。记住,早摘的果子吃不了几口,早伐的树只能用于茅屋做材,而你的回报也只是三枣二桃,切有毁良才之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