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广东画坛上,人们习惯将居巢、居廉二人并称“二居”。居巢为居廉的从兄,同时也是居廉艺术道路的导师。他们二人创造与发扬光大的撞水、撞粉之法在近代岭南画坛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今,每当人们谈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创立的“岭南画派”时,几乎总要提到高剑父、陈树人的启蒙老师居廉,并由此上溯到居巢;在谈论十九世纪末广东的美术状态时,也无一例外地要提到“二居”。他们所高扬的恽寿平以来的没骨花鸟传统几乎主宰了广东画坛半个世纪。
【相关链接】朱万章:晚清花鸟画家居巢及其画风(上)
三、居巢的画风解析
图1 居巢《荔枝图》,纸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居巢平生不轻易作画,即使作画,“虽一小帧,亦数日始成,盖渲粉染色,不妄点一笔”,故其画作传世甚少,在当时已颇为难得,“人得零缣碎锦,宝若拱璧”。据笔者统计,目前所能见到的,大约有171件,其中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5件、广州美术馆46件、广东省博物馆23件、广东东莞博物馆13件、香港艺术馆14件,其他如广州美术学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原澳门贾梅士博物院、香港至乐楼及四无恙斋等公私藏家50余件。这些作品中,以花鸟、草虫居多,计有154件,其他的为山水8件、人物7件、书法2件。若按纪年分,有年款者107件,其中最早的为作于道光九年(1829)秋日的《秋柳鸣蝉》团扇(广州美术馆藏)、冬日的《白玉兰》扇面(广东省博物馆藏),时年居氏十九岁;最晚的为作于同治四年(1865)的《牡丹蝶石》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花卉》四屏(广州美术馆藏)、《桃花蜂蝶》扇面(广东省博物馆藏)、《花石图》轴(香港艺术馆藏品)等15件,时年作者六十五岁,时间跨度达三十六年。现从花鸟、人物、山水等三方面对其画艺展开探讨:
(一)花鸟画
居巢的花鸟、草虫远宗北宋徐崇嗣没骨,近师清初恽南田赋彩,并从周之冕、华岩、汤贻汾、宋光宝、孟觐乙等处吸取养分,在此基础上,以自然为师,重视写生,并随类赋彩,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其作品风格论,大致可以1850年居巢四十岁时为界将其花鸟作品分为早期与后期两个阶段。
居巢的早期作品,大多较为工细,且多打上前人烙印,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典型风格。如作于1841年的《水仙》扇面(广东省博物馆藏B1161项),明显是学赵孟坚一路,用墨线勾描水仙,再敷以淡色,但仍不失细劲挺秀,作者并集李白诗曰:“含笑凌倒影,香气为谁发?自从建安来,不著鸦头袜”,则在画笔之外,平添一种诗意。如作于1829年的《白玉兰》扇面(广东省博物馆藏)、1833年的《仿元人采蜜图》扇面(香港艺术馆藏品)、1847年的《花卉》团扇(广东东莞博物馆藏)等均极清致,明显有着宋元人的痕迹,而1848年法南田用笔的《设色牡丹》扇面(广州美术馆藏),纯用没骨之法,并叠色渍染,迥别于这一时期他类作品。(图1)
居巢能博采众家之长,对于古代各名家画法大都有所涉猎,在其传世作品中,便有不少是临仿或效法前贤画法之作,如仿宋赵孟坚“以逸趣胜”之《鲶鱼》扇面(广州美术馆藏)、临宋句龙爽纯用钩勒法之《枇杷》扇面(广州美术馆藏)、仿元人小品之《花果》轴(广东省博物馆藏)、拟明周之冕画意的《牵牛、竹》扇面(广东省博物馆藏)、法恽南田用笔的《五福图》轴(广东省博物馆藏)、《菊花蝉石》扇面(广东省博物馆藏)和《牡丹》扇面(广州美术馆藏)以及分别仿清中叶华岩和汤贻汾画意的《文殊兰》(广州美术馆藏)和《菜根风味》扇面(广州美术馆藏)等,这类作品都在师其法的基础上,融汇己意,既得其形,又传其神,所以和他类作品一样,具有鲜明的个性。#p#分页标题#e#
居巢的后期作品渐臻成熟,既有工整秀逸一路,也不乏意笔萧洒之作,代表了他的主流画风。作于1865年之《桃花蜂蝶》扇面(广东省博物馆藏)用撞水撞粉之法,华而润,若梨花带雨,颇得新放桃花之神韵,可代表晚年基本风格。其它如1855年的《花卉草虫》册(广东东莞博物馆藏)、1857年的《水仙牡丹》扇面(广东东莞博物馆藏)和1859年的《花卉四屏》(广东东莞博物馆藏)等所写之桃花、水仙、梨花、牡丹及绣球等均极秀雅,赋色浓淡相宜,笔法兼工带写。
居巢的大多数作品,均属写实之作,在用粉及用色上较为考究,极得恽南田之精髓。作于1853年的《红荔枝》扇面(广州美术馆藏),活生生地再现了悬挂枝头上红扑扑、沉甸甸的成熟荔枝的情景,用淡墨勾出枝干、叶茎,用没骨之法写荔果,果实的设色因阴阳向背之别而富有层次,并有题句云:“红苧中单白玉肌,珠娘荔子共风姿”,更添一种意趣。
在题材内容方面,以梨花、牡丹、栀子花、水仙、寿石菖蒲、绣球、梅花、玉兰、柳蝉、蜂蝶、栖鸟、游鱼等为主,其中尤以梨花、荔枝等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