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巴塞尔现场
最近微信与脸书里,见到许多喜欢艺术的朋友发表着身在巴塞尔博览会(Art Basel)所见。至今巴塞尔博览会仍是最受瞩目、而且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博览会,顺着博览会期间人群的聚集,周遭的画廊、小型的博览会和当地美术馆也都会举办相对较精彩的活动。今年虽然我没去巴塞尔,在网络平台上透过别人的视野,目不暇的艺术品照片仍可一窥大概。不过,今年也因此能隐约的感受到:因为身边喜欢艺术的朋友对巴塞尔博览会越来越熟悉,所以看艺术的心态也越来越冷静与客观了。还记得几年前,身边大量艺术工作者及收藏者群聚巴塞尔的盛况:抢着vip预览、生怕落后失去热门作品,或带着旅游般的激情,一团一团在周围各餐厅喝酒聚餐、走马观花热闹非凡。今年看来旅行心情是冷静了不少,微信与脸书上更多的是观赏艺术品心得的图文,中介者较少,还有艺术家领着买家杯光酒影晒新装、红酒、雪茄的照片。同行媒体们的报导也较偏向作品介绍,高价交易新闻不再是重点。虽然,艺术品还是一个高金额的交易,成交的数目总是成为每次博览会人们所津津乐道的topic,不过人们心态的成熟,把更多关注放在精彩作品的观后感上。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好的现象,也回证了巴塞尔博览会一直是优质画廊让手上的好作品找到好的收藏者的第一选择。
巴塞尔艺术展现场 香格纳画廊展区
巴塞尔艺术展现场 高古轩画廊展区
在巴塞尔举办的同时,也看见大陆各地美术学院毕业展的消息,此起彼落在各媒体的报道中传播着,今年似乎在宣传上特别热闹。不过最让人对美术系毕业展有兴趣的讨论是:各毕业展的规模之大与配套活动,更接近于商业展览或博览会形式,以接近商业销售艺术的方式来呈现毕业生的作品。其实这也没有好与坏之定论,只是呈现出艺术创作趋向于商业的普世结论,这是一个商业造英雄的时代必然发生的事。
所有的展览最终看的还是作品,无论热门的巴塞尔博览会,或是地方性的美术学院的毕业展。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和认同,才是成功与否的关键,而非最终成交价格。虽然很多时候最后的结论这很难单向得到,但是,我还是很喜欢透过各种媒体平台报导,来阅读无法亲身到达的展览,反而这样可以客观注意到别人看展览的观点。除了透过别人的眼睛了解他们眼中艺术学院刚出校门的年轻作者的作品、或者国际级最热闹市场的热门作品想法,同时也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看艺术的心态。有能量的艺术品自有其生命力,就算只见过图片或听人提起,经过一段时日是会有缘亲眼见证的。不过许多作品在一次热闹的展览之后就销声匿迹,迅速被遗忘。艺术品是否被记忆,能否在时光洪流中被留下来,是一种检验:是对创作者的考验,也是阅读艺术品的人面对自己心态的一种考验。
中央美术学院2015年毕业季开幕式
“出名要趁早”很容易印证在当今的艺术市场里。的确,很多有才华的艺术家以最快速度争得了大家的目光。但只是经过越来越发达的通路与包装的推广所获得的,而往往得到的关注都是短暂的。然而如此得来相对容易的盛名,却长久地改变了这些有才华的年轻人在创作上的思考与情感。盛名与财富让人产生面对自己的价值的考验,当作品在艺术市场里只用数字来衡量成败时,是一把很直接、也很残忍的双刃剑。近年来我见证到许多艺术家被突如而来的盛名和财富所捆绑,如果创作者也相信以金钱衡量价值,他的不满足心态也将孕育而生。所谓的“不满足”不单单只是金钱上的不满足,更多的心态是怀疑世界对自己是不公平的,从而陷入自我的重复抄袭与自溺自怜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一个创作人面对忽然而来的盛名和财富,所造成生活上和思考上的变化,是无法掩藏而必定反映在作品里的。#p#分页标题#e#
只有自觉心强大的艺术家才会不被这样价值和环境所影响,只有不受干扰心无旁骛才能持续更好地创作。回顾过往在经济还未兴起之前,很多老辈艺术家们躲过金钱与盛名的诱惑,面对欣赏他们作品的收藏者常常以平等的朋友关系对待,不受高估的赞美诱惑,也不低头于不了解的艺术批评,坚持自己的创作。
这些近年来特别是在亚洲,艺术创作者要面临更多的挑战。除了金钱的诱惑,还要面对媒体发达所造成虚无的名声。同时对于喜欢艺术的收藏者来说,这是个容易掉入人云亦云虚张声势的误导时代,如何寻找好的收藏品是一门需要耐心学习的功课,而非眼前新闻只见知名收藏者角逐于名气与数字的博弈中。在艺术的世界里,创作是一辈子的事,收藏也是一辈子的事。如果只把收藏当作一门生意,会是非常疲惫的。奔波于一场场包装精美的拍卖会与毕业展,不断游走在各个城市看似热闹博览会,不仅孤负了艺术存在的意义,自己的心情也将是越来越寂寞的。面对艺术市场里的人声沸腾,只有靠冷静和平等的心态才能看穿游资流动所造成的喧哗。而艺术真正的价值,最终还是回归于诚实面对自己的创作者,以及愿意退后一步客观看带艺术品的收藏者身上,他们才是艺术的真正成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