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使用金银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黄帝时就曾有人提过“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管子·地数》);司马迁的《史记》载有“虞夏之币,金有三等,或黄或白或赤”;商代已屡见黄金装饰物;班固的《汉书》也记有:“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
这说明夏商周黄金已被发现或被用于货币。春秋战国时期,铸行有金贝、银布币等,而最有影响的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金钣(版)货币。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白银开始崭露头角,唐代银挺就是代表。宋金元终使白银成为重要的货币,一举登上流通货币的历史舞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方近代机器工业的输入,导致了晚清时期银元取代银两流通。
我国古代文献记载金的地方很多,但应当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金都是指黄金。金在古代概指金属,并以金属色泽的不同分为“五金”,分指黄金、白银、赤铜、青铅、黑铁。而上文提到的“金有三等”,亦指金分为黄金、白银、铜三等。金银因其稀有而被称为“贵金属”;铜、铁、铅因其丰有而被称为“贱金属”。
金的化学符号为Au来自拉丁语“Aurum”,原子序数79;银的化学符号为Ag,来自拉丁语Argentum,原子序数47。金呈赤黄色,故称黄金,质地柔软,比重为19.3,熔点为1063℃,可捶薄至50万分之一厘米,一克金可拉长4000米,只溶于王水和氰化钾溶液,不受氧、酸、碱的侵蚀作用。金在自然界中多成单质而存在,多混存于石英中,也有混存于多种铅矿、黄铁矿及黄铜矿中的。金可以和水银合成合金或与蹄化合成为柏芝石和针啼矿。银与金同属贵金属,银的比重为10.5,熔点为96.5℃,较金要低,而且质地柔软,硬度在金之下铜之上,富有延展性。银有良色金属光泽,不受氧化,易与臭氧生成氧化银,也易受硫化氢作用而成硫化银,还易与氯、澳、碘发生化学反应。自然界银多与铅、锌、铜共存于矿石中。鉴于以上特性,金银币充当货币不仅具有坚固耐磨、便于流通和保存,质地均匀而可以任意分割和熔成原形等其他金属共有优点,而且具有蕴藏量少、开采困难、价值稳定,以及光泽悦目等特点。金的色泽中最强烈的发光是红色,银的光线柔和素雅,因而古代诗人常将太阳称誉为金乌、将月亮称誉为银轮。
金银铸币伴随着我国冶铸技术的产生而产生。据考古,我国河南安阳殷墟和河北篙城商代中期遗址中都先后出土过金块和小片金叶,郑州商代遗址白家庄24号狗墓也出土过条状金片,证明商代已经有了黄金的冶铸技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史籍和文字的演变中也可以发现黄金的使用轨迹。春秋前期金的文字含义常指铜,而在春秋后期的金文中,出现了“铜”字,表明古文字上金与铜开始分离。至战国时期,金大多指黄金,《管子》说:“黄金者,用之量也”,又说“黄金百锐为一筐”。不仅有了黄金的使用,而且有了黄金的比价。《管子》中还记述有:“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说明黄金在货币经济中已占有一定的地位。《韩非子》也载有“荆王大说(悦),以炼金百链遗晋”。说明黄金是经过冶铸的,其使用也大多用于礼聘、贿赂等,并未成为主要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