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大众来说,现在面值2元的人民币都已经很少见了,何况是3元。但事实上确实是存在的。唯一一张面值3元的人民币,1953年3元人民币,俗称绿叁元,是人民币发行史上的最初,也可能是最后。既然如此,人们理所当然会觉得,那它不是很值钱吗?毕竟是物以稀为贵嘛。的确,3元确实贵,但却少人有人问津,这就是3元人民币遭遇的尴尬。
“这不科学啊。为什么会这样呢?”即使不是收藏界的普通人也许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首先,3元人民币缺少着一个有分量的收藏群体。这就要归咎于历史原因了,当时发行的3元人民币,是属于第二套人民币,发行于50年代。由于但是中国刚解放,国民经济处于起步阶段,生产力落后,造币技术不先进,所以委托当时我们的老大,苏联,进行印制第二套人民币。前文也说了,3元是唯一的3元,在退出流通市场后,就再也没出现过,所以对其有所了解的民众极为之少,造成收藏群众基础薄弱。
其次,3元良品稀缺。众所周知,人民币收藏行业对人民币的品相要求是极其变态的严苛,那也是理所当然的,毕竟是收藏品嘛。但是,一般人手中的3元通常是被流传过,经过各种人手,不可避免的遭受过磨损,留下污渍,甚至是破口的旧品,而这样的3元价格仅是那些全新绝品3元的30分之一,仅值一千多甚至几百而已。
最后,又是泡沫。没有进入流通市场,自发性后一直被保存完好,票面整洁,无污渍和氧化痕迹,边角尖挺,色泽明朗,这样的绝品绿叁元市场价在3万元左右。虽然被炒的价很高,但真正来买的人开价却总是低于市场价的40%左右,收藏者难得有心头好却又如此被小看,自然很少人愿意卖,因此3元十分尴尬。
所以凡是不能只看表象,笔者希望各位收藏者能从3元人民币遭遇的尴尬中学习经验和教训,在人民币收藏行业中一本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