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通宝版式有哪些 不同版式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弘治通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六年,命北京、南京两京外山东、福建、湖广等13省钱局开铸“弘治通宝”钱,定制每文钱重一钱二分,并规定了每年的铸额。然弘治十八年五月,帝下令户部调查各地铸造“弘治通宝”的情况,各地所铸量仅为计划的十分之一、二;到了正德二年,四月下令各省全部停铸。前后铸期不足四年。
弘治通宝版式为小平钱,直径24~26mm,现发现均为光背。有大字光背版式,比较少见,传世品有一枚当十大钱,可能是试铸样钱。弘治通宝存世量较崇祯、天启等其他明代钱币为少,制作多不精,文字粗拙,笔画粘连,大小不一,背多平夷。
其钱配比含锡量较高,因此多青灰质,暗灰色,另有少许呈现紫褐色。从“治”字的三点水旁不同写法,可分为“连水治”和“分水治”两种大的版别,其中“分水治”相对少见一些。由于制作粗糙、多薄小,因而字口清晰的“弘治通报”价格较普通其他明朝钱币高一些,市场价100元左右。
弘治通宝鉴别方法 鉴别古币的方法是什么
了解弘治通宝铸造方法:我国古代铸币的铸造,大概经过了子范(土、石、铜)、母范(砖、铜),翻砂等几个发展阶段。无论是真钱还是伪品的各种铸造方法,都会在钱币上留下相应的痕迹。这些痕迹就是我们今天鉴定钱币真伪的一个有力依据。
听弘治通宝的声音:现在许多钱币学家和收藏者喜欢用听声音的办法鉴定古钱。古钱币由于质地的原因,年代越久远,火气尽脱,氧化越严重,掷于水泥地面其声音也越暗哑。大概来说,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均都是哑音。而明代以后的钱币,距今时间较近,还未受到深层的氧化,声音则是清脆、响亮。如果我们把先秦时期的钱币掷在地上,传来清脆声,则此钱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钱币掷地为哑音,则也必将怀疑。
看弘治通宝铜质:我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各时代的钱币铜质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炼技术不同,各地区铸造的古钱也各不相同,每个朝代各有特点。总的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黄色,铜锡合金铸造的钱币是青色。清代、民国时期,新疆、西藏等地铸钱,用铜加少许锌铅,铸成后钱体呈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