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通宝的历史故事 其钱币历史发展状况
至正通宝是元朝顺帝至正年间铸行的钱币,品类繁多,但规律划一,钱文端庄秀丽的汉字楷书,背穿上记年或记数用蒙文,以背穿下有无汉字记数可将至正钱分为三大类,地支记年钱,穿下无汉字,穿上蒙文为寅、卯、已,午五个地支记处字。
元顺帝十年(公元1350年)以后所铸。元朝统治到了末期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治。这时顺帝的图治之志早已消失殆尽,整日深居宫中,与嫔妃嬉戏淫乐,不理朝政;为笼络人心,又时常对宗室贵族、官僚宠臣、寺院庙宇滥行赏赐;由于挥霍无度,加上各地灾荒频起,致使国库空虚,财力艰维。顺帝遂命罢相有年的中书右丞相脱脱复出,为解决日趋加深的财政危机,采纳左司都事武琪和吏部尚书契哲笃更改钞法之建议。
于至正十年(1350年)十一月,成立诸路宝泉都提举司,发行“至正交钞”,规定新钞每贯合铜钱千文或“至元通行宝钞”两贯。同时又开铸“至正通宝”铜钱,以实钞法。由于“每日印造,不可数计”,引起恶性通货膨胀,民间视交钞如同废纸,物价暴涨十倍,出现“米价贵如珠”的局面。
至正通宝如何鉴别真伪 鉴别古钱币的技巧
观察至正通宝钱币文字、纹饰:真钱文字的书法神态是在正常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不同的钱币文字与纹饰各自显示了特定的时代气质和神韵。伪钱是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仿制与臆造的,或者拘泥于原样,或者随心进行构造,其文字或纹饰不可避免出现做作、呆滞或牵强。先秦时期的刀布币文字,有的是由泥范、石范阴刻后浇铸而成的,文字笔划存锋棱,断面呈三角状,笔划起止处呈尖状,钱文的排列结构虽粗犷而变化万千,但自然而坚挺有力,伪品很难完全做到这些。一般说来,同一枚钱币上的文字的风格上应该是一致的有的伪品将其中某些文字变换以后,就显得互相不协调,这是在观察钱币文字时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观察至正通宝钱币形式、材质、制作:每遇需要作真伪鉴定的钱币,首先是观察其形制、材质、制造方法是否符合历史客观情况,以此作为确定真伪依据之一。任何一种钱币都有时代特定的形制,伪钱大多是仿照真钱形制而作的,如果在形制上没有仿对,那就有可能被识别出来。春秋战国时期铸造空首布,大多采用泥陶范或石范浇铸,一般说来钱体较薄,轻巧玲珑,纹饰线条挺拔,棱边利落。有的伪空首布,钱体做得较厚,有笨重之感,纹饰线条比较含糊,棱边经过锉磨做作,文字软弱无力,形制与真钱迥异,那就可以将其识别出来。
观察至正通宝钱币表面锈蚀与色泽:钱币鉴赏家称钱币表面锈蚀色泽为“坑色”。有的钱币经千百年埋于土中,出土后表面仍然留有在自然环境中生成的锈蚀,有的锈土与钱币表面紧密结合,其色泽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新出土的钱币常称为“生坑”,鉴赏家对古钱色泽起了好多名称,如朱砂红、枣皮红、松儿绿、靛青兰、黑漆古、水银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