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五铢为何会灭亡 最后的五铢钱
隋王朝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长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统一后,南北民众获得休养生息,不但北方黄河流域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的长江流域经南朝各代的开发,东南地区也成为重要的经济区。于是,隋王朝前期政治安定,农民的阻水、徭役负担有显著减轻,社会生产开始出现了繁荣局面。
隋文帝受周禅即位建隋后,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铸行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文曰“五株”,重如其文。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铸行五铢钱。为推行这种五铢钱,曾下令各关口以标准五铢钱为样品,检查过关人所携带的铜钱是否合乎标准,凡不合标准的要销毁改铸新钱。对于古钱一律禁止使用。这样,隋五铢终于成为流通中的统一货币。史称“自是钱货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
隋五铢有独特特点,比较好辨认。边郭较宽,“五”字交笔直,五字侧近穿处有一竖划。因含铅较多,钱色发白,《新唐书》称之为“白钱”。到隋炀帝时,正常的货币流通又遭到了破坏。隋炀帝奢侈纵欲,穷兵黩武,使隋王朝的政治经济又迅速走向瓦解。货币私铸盛行,减重严重。文帝时,十钱重四斤二两,炀帝时,千钱重二斤,后又轻至一斤,甚至出现了“剪铁鍱、裁皮、糊纸以为钱”,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隋灭亡。
隋五铢发行了多长时间 中国历史上长寿钱
“隋五铢”钱诞生之初,就是以隋朝钦定的法币身份出现的,所以,朝廷对“隋五铢”的铸造,有严格的要求,包括铸币的材质、尺寸、重量等。它的基本特征:制作精美,穿孔右有一直划与“五”字相连,像简写汉字“区”字,“五”字直笔五,也有曲笔五之分。
隋五铢钱材质为铜质,直径2.30厘米,穿孔0.85厘米,重量为3.40克,素背。(见下图)一是该币设计简洁明快,朴实无华,一改过去有些钱币正面、背面带星月纹或带角纹的做法。二是该币大小适宜,属于“一文”钱制式,币值稳定,方便计数,群众乐于接受,便于市场流通。三是“从一而终”,不同于别的朝代,换一个皇帝,铸一次新币,改一次年号,铸一次新币,它始终以“五铢”示人,体现了历史“名牌”的价值效应。四是制作精良,具有法币的风范,从而深得民心。
隋朝从开皇十年开始,朝廷准许晋王、汉王、蜀王等地方政府铸钱,于是私铸渐起,劣钱又多,文帝下令禁恶钱,责令京师及各州在市上立榜置样品钱,不合样品的钱不准入市。开皇十八年(598)又令各地官府严查,“见钱非官铸者皆毁之,其铜入官”,对恶钱贸易情节严重的处以死刑。因此币值又恢复稳定,商贸活动再显生机,促进了经济繁荣。但到炀帝时,对外大肆攻伐,对内大兴土木,先后征用700万人开凿运河,兴众100万人修筑长城,役丁200万修建东都,民不聊生,生产衰败,货币私铸泛滥,千文钱只重2斤或只重1斤,后来甚至发展到剪铁片,裁皮革,夹入钱贯中充数。隋文帝几次整顿建立的货币制度毁坏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