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五铢是模仿那个钱币呢 钱币的由来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长期分裂、混乱的时期,重新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政治制度上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并一直延续使用至清末;选拔制度上创立的科举制度,也影响了此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法律方面他制定的《开皇律》,也对此后中国的法治建设有着深远影响。
隋朝建立后,朝廷随即着手整顿钱币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统一的隋五铢钱的流通。隋文帝于开皇元年九月宣布废弃北周、北齐的旧钱,开始发行五铢新钱。隋文帝一家同西魏的关系非常密切,他父亲是西魏的大将军,他的岳父是西魏大官,自己是在西魏长大的,因此新铸五铢在新标准的基础上,很大程度是模仿西魏五铢形制的。《隋书·食货志》载:新钱“文曰五铢,而重加其文”,每千钱重四斤二两。新钱直径2.48厘米,穿宽0.8-0.82厘米,郭厚0.14厘米,重3.4-3.5克。
“五铢”字体为小篆,五字交叉两笔直而微曲,横划则贯连轮郭,穿右置一竖划于五字的两交错笔尾相连。铢字金头内倾,朱字边旁上下圆折。铜色略微带红,做工精良,铸造工艺不减永通万国钱,后钱币研究专家称之为“开皇五铢”。为了推行这种钱,朝廷于开皇三年四月,命令各关均用百钱作为样钱,凡是携带铜钱过关入京师的人都要经过检查,只有合乎标准的钱才允许入关,不合乎标准的钱则被没收并集中销毁为铜,改铸新钱,因此,大家又称此钱为“置样五铢”。《隋书·食货志》载:“诏四面诸关,各付百钱为样。从关外来,勘样相似,然后得过。样不同者,即坏以为铜,入官。”
隋五铢有哪些货币型质 钱币的分类
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文帝开皇年间铸。为保证新钱质量,推广新钱,政府明文规定每千钱重四斤二两,命各关置百钱为样,合乎标准才入关,否则销毁,重新铸造。并且禁止各种旧钱的流通。至开皇五年(公元585年)货币终于统一,专行五铢钱。
开皇五铢制作精美整齐,形体大小轻重不一,标准钱一般为2.5厘米,重约3.0-3.4克,小型者钱直径为2.3厘米,重约2.25-2.3克。“五铢”面文为篆文,横读,“五”交笔斜直(也有稍弯曲的),穿孔右边铸有一竖线,背面皆有廓,边廓且较阔,累积八九万枚才满米斛,可谓轻巧。
五铢白钱大概为隋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所铸。此钱,因币材配有锡、铅等其他金属,所以钱色发白,被称为“白钱”。其形制大小、轻重与开皇五铢相同。由于隋五铢的“五”字左边多有一竖线,与“五”字相连,旋转过来看像一个“凶”字,加上隋炀帝苛贪残暴,挥霍糜费,很不得民心,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币制大乱,老百姓也难以忍受他的剥削、压榨和欺凌虐待,都盼望着他早日倒台。所以人们借机发泄说:“此钱为凶钱,杨广凶多吉少,注定没有好下场。”果然隋朝三个皇帝(隋文帝,隋炀帝,隋恭帝)均凶多吉少,不得善终,也算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