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五铢有哪些版本 都是什么样子
北魏铸钱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魏书·食货志》记:“(太和)十九年冶铸粗备,文曰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镇皆通行之,内外百官禄皆准绢给钱,绢匹为钱二百。在所遣钱工,备炉冶,民有欲铸,听就铸之,铜必精练,无所和杂。”正因为北魏孝文帝有“民有欲铸,听就铸之”的铸钱政策,政府鼓励郡县民众自由设炉铸钱,只要在铜料符合要求,不掺和杂质,都放手让大家铸钱,因而“太和五铢”实际上是官民共铸的,所以遗存至今的太和五铢轻重不一,版式多种多样。
众所周知,北魏时期是我国北方历史文化发展十分繁荣的时期,北魏佛像最早出现在敦煌石窟之中,北魏的书法艺术至今是人们临摹的范本。只要仔细观察,在太和五铢上可以发现不少打上了北魏文化的烙印,能见到许多北魏遗下的景色。
太和五铢是在两汉、魏晋五铢钱的基础上铸行的,也是青铜方孔圆钱,基本上是以五铢钱式样为本,穿两边钱文还是“五铢”,在穿上下加置了当时的年号“太和”两字。此钱大小差距明显,一般直径为25毫米,重3-4克;轻小的直径仅20毫米左右,重量只有2.5克。如果仅按照面文“五”字来区分,并没有多大的特殊之处,可分为五字交叉两笔为直笔、五字交叉两笔呈曲笔两种。如果从面文“太和”两字来区分,那就是举不胜举了。
太和五铢的收藏价值 市场行情怎么样
北魏、东魏、西魏为区别三国时期曹魏则被史学家统称为后魏,不过一般说到后魏则专指北魏。北魏是北朝第一个朝代,公元385年由拓跋珪建立。北魏早期定都盛乐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是地道的游牧民族,起初不使用货币。
之后逐渐开始进行农业生产,产生了剩余的农业品,出现了商业行为,在这其中逐渐开始使用了货币。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正式铸造了太和五铢钱,并令各州镇通用,官员俸禄开始将绢折合成铜钱支付(每匹二百钱)。由于当时允许私铸,太和五铢的铸造精度则参差不齐,铜质不一。
当时米价大约每斗1000文,铜价则是每斤81文。如果铸造薄钱,一斤铜大约可以铸造200枚左右。相当于5斤铜只花费405文成本价即可以铸造出1000文的薄钱,极大的刺激了私铸情况。太和五铢并未成为北朝统一货币,所以存世较少,“太”字笔画圆折者更少。但因其形制与五铢钱近似,所以市场中有很多将五铢钱添字成为太和五铢的伪品,这里应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