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铸行铁钱,见于史籍记载者,始于西汉末年,但偏于一隅,且数量较少。后来南朝梁也曾铸行铁钱,但时间较短。五代时期出现了铸行铁钱的一个高潮,有几个割据政权都曾铸行。楚王马殷曾铸行铅铁钱,“围六寸,文曰‘乾封泉宝'”,“以一当十”(《十国春秋·楚世家》)。现在存世的“天策府宝”大铁钱据考定也是马殷所铸。闽国也铸行过铁钱,有几种,“例如“永隆通宝”大钱,是永隆四年( 942)铸行的。又有“天德通宝”大铁钱,是天德二年(944)铸行的。南唐后期也铸行过铁钱。后蜀广政十八年(955)铸“广政通宝”铁钱,与铜钱兼行。另外一度割据幽州的刘氏也铸过铁钱,有人认为顺天元宝、应圣元宝、应开元宝和永安一百等钱都是刘氏铸行的。后蜀、南唐、闽等铸行的铁钱在宋初仍在流行,这对宋朝铸行铁钱有直接影响。
北宋首先在川蜀地区铸行铁钱,这大约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后蜀曾在不久前铸行过铁钱,百姓较容易接受;二是四川当时铁矿资源较为丰富;三是四川是内地与西南少数民族区接壤地,在此地区行用铁钱可以防止铜钱外流。此外,四川进入宋朝版图较晚,宋军入川遭到较顽强的抵抗,宋廷采取这项措施可能还含有报复的动机。四川初行铁钱时本地还有铜钱流行,开始铁钱与铜钱等价行使,后来铜钱越来越少,二者间的比价逐渐拉开,由最初的一兑一变为一兑十以上。由于铁钱贬值,尽管后来禁止使用铜钱,人们仍然能感觉铁钱贬值的严重,于是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铸行“景德大铁钱”,以一枚当小铁钱十枚,每贯重25斤。这种大钱过于沉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改铸行减重大钱,每贯重12斤10两。这种钱得到长期行用。
宋仁宗时期,宋夏战争爆发。宋朝为了迅速筹措军费,就在陕西、河东二地区铸行铁钱,又于庆历年间(1041一1048)命令内地部分钱监停铸铜钱,改铸铁钱运往陕西,在这两个地区实行铜铁钱兼行的制度。宋神宗统治时期,把陕西的铁钱监增加到九个(当时四川只有三个),陕西铸行铁钱过多,引起铁钱贬值。北宋后期,曾几次想把陕西、河东变成完全行使铁钱的地区,遇到较大阻力。
宋朝虽然只是部分地区使用铁钱,但铸行铁钱的时间却长达数百年之久,铸行数量很可能是历朝历代中最多的。北宋太宗时四川每年铸行小铁钱50万贯。宋真宗时期改铸大铁钱和减重大铁钱,每年铸行21万贯。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一1085)每年铸行大铁钱约80至90万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