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币是由实用刀演化而来的,主要行用于战国时期的燕国和齐国及其邻近地区,其中燕国的刀币较小,称小刀;齐国的刀币较大,称大刀。
燕国的刀币人们多从刀首上区分,于是有针首、尖首、平首、圆首等种类。针首刀最早出土于河北承德,因地在古匈奴界内,所以有人又称之为“匈奴刀”。这种刀币刀首特别尖,铭文笔划简单,多象形文字,于是人们推想它铸行时间较早,形式文字都受到古匈奴人的影响。尖首刀的刀首不如针首刀那样尖,主要出土于今河北河间、保定一带,制作比针首刀精细,铭文也较针首刀正规。圆首、平首刀大约主要铸行于当时赵国(河北南部),数量较少。
在刀币中,数量最多的是铭文中有一个像“明”的字(关于这个字的释读,有莒、召、明、易等多种说法,也有人说它不是字,而是一种符号)的刀币,称明刀。明刀一般为尖首刀,但刀身有微弧状的和折线状的两种,分别称圆折刀和磐折刀。明刀多数是燕国铸行的,也有少量是齐国铸行的。
齐国刀币一般大而厚,重量在40克以上。齐刀上铭文较多,所以人们习惯上按其铭文分类,主要有五种:一是六字刀或称“造邦刀”,正面铭文共六字,人们多认为其中两字应释为“造邦”或“建邦”,所以称之为“造邦刀”。存世很少。二是四字刀,正面铭文共四字即“齐之夻化”,文字较为秀丽。除铭文的差别外,四字刀正面外缘在接柄处中断,而六字刀没有这一中断。四字刀数量也较少。三是三字刀,正面铭文为三字,即“齐夻化”。它们一般比前两种刀币稍重,但工艺粗糙,边缘没有中断,其数量在齐刀中是最多的。四是即墨刀,正面铭文共六字,其中有两字为“即墨”。这种刀币大小相差较悬殊,大的重达56克,小的仅38克。关于大小即墨刀的关系,有人认为大小刀之间有价值比,有人认为小刀是大刀减重的结果。即墨刀数量较少。五是安阳刀,正面铭文共五字,中有“安阳”两字。安阳刀是齐刀中工艺水平最高的,铭文整齐挺秀,一般认为是齐国攻占安阳后铸造。
齐刀、燕刀以外,又有一种圆首刀币,被认为是赵国铸行的。圆首刀中有一类币文为“甘丹”,这两个字被释读为“邯郸”,即赵国的都城,则这类刀币就是邯郸铸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