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三晋两周地区流通的钱币

2012-06-26 作者:Airmb_cang 来源:爱藏网
这个地区流行3种货币:平首布、刀化和圜钱。韩、赵、魏三国铸行的 钱币 ,以布钱为主,刀化、圜钱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也曾使用过。两周地区主要实行圜钱。 战国...

   这个地区流行3种货币:平首布、刀化和圜钱。韩、赵、魏三国铸行的钱币,以布钱为主,刀化、圜钱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也曾使用过。两周地区主要实行圜钱。

    战国时期的布币以平首为时代特征,而有别于春秋时的空首布。但也不是绝对的。迟至战国中晚期,东周公国还曾铸行过“东周”小型空首布。春秋的空首布在战国时期作为旧币仍可以进行流通,当然已不是主要流通货币了。

  三晋地区是传统的布币区,春秋时的空首布发展到战国,为适应商品经济的需要而向轻小演变,在形制上脱离了实用农具用以纳柄的梁首,一则省工省料,二者携用方便,作为货币的特征更加进步和完善了。最先出现的是由原三晋地区的耸肩尖足空首布演化而来的平首尖足布,以后又逐渐演变为平首方足布和平首圆足布。

  平首尖足布有大、小两种,大的多作耸肩平档尖足,重11.87一12.8克;小的多作平肩平档尖足,重4.1一5.5克。其共同特点是,布面首部都有两道竖纹,布身中间一道竖纹,背面钱身二道竖纹直通至足部,布面上铸有文字,大者几乎全为古邑名,如:甘丹、晋阳、大阴、邪山、兹氏、榆乡、虑虒、郛、武平、武安、北兹、邲阳、釿城、藿人、西都、中阳、蔺、离石、平周、平州、寿阴、文阳、商城、分、半等。小者除记地名外,有的兼记地名与币值,如:晋阳半、大阴半、兹氏半、蔺半、榆半等。实行二等制。铭文的位置一般在布面身部竖纹的两边,也有背面铸数目字的。

  这种类足布出土地点均在战国时赵境内,主要以山西北部为主,山西阳高、原平都有大量出土。定襄、太原、交城等地也有少量出土。考察其钱文的地名。晋北出土的记有28个,其中多数属赵国属邑,说明这种布钱主要流通于赵国。魏国也有少数,时代约在战国早、中期,存世数量不多。大尖足布中较为常见的为“蔺”、“兹氏”、“邪山”、“甘丹”等几种。今定价1000元。少见的有“晋阳”、“阳化”、“韩”等。定价在1000元以上。小尖足布数量稍多,定价在数十至数百元之间,少见的小尖兄布有“霍”、“于”、“城”、“邪山”、“半”等,定价800元。

平首尖足布

  平首方足布也有大、小两种。大的在11~13克左右,小的一般为5.5一6.5克。铸造方足布的城邑最多,其流通区域亦最广。首呈长方形或楔形,根据其发展变化又可细分为平肩平档方足布、圆肩圆档方足布和平肩圆档方足布3种:

  (l)平肩平档方足布:面背都有周郭,布面正中有一道竖纹,自首直通档部,布背中间和两足之上各有一道竖纹,或旁边两道纹向足端斜出。一般通长4.5厘米左右,重约6克。布文多铸地名。如周布有“奇氏”“平阴”“东周”;魏布有“梁”、“安阳”、“鄫”、“皮氏”、“盥”、“蒲子”、“王氏”、“高都”、“贝丘”、“邬邑”、“辛阝”、甫反”、“襄垣”;韩布有“平阳”、“平阴”、“长阝子”、“    寽阝氏”、“屯留”、“耒阝邑”、“宅阳”、“露”、“涅”、“同是”;赵布有“蔺”、“半”、“中都”、“北屈”、“阳邑”等。文字一般都铸在布面竖纹的两侧,也有字在竖纹中间的,如“露”布。

  1961年山西祈县下王庄出土一批平首平档分足布,从其布文观察,计有赵、韩、魏、燕等国属,共29种。1963年山西阳高天桥村发现一批窖藏战国布币,共13000余枚,有铭文10余种1965年,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出土平肩方足布1220余枚,形制短小而厚实,面文为城邑名,一般无背文,多数为三晋铸币。1983年,河南釿郑郑韩故城外郭城中发现“殊布当釿”(发掘者称为“枎戔当圻”陶范6块,其中4块2套,另2块为连布背范,平首平肩平档、方足,为楚币。其在韩地发现,是因交换携入或因战争入侵,还是自铸有待考证。1985年河南南召县发现57枚“安阳”布,平首平肩、束颈、方足,通高5.5厘米,肩宽3.2厘米,铸成后未经修磨即埋入地下。可以看出,战国时期货币流通的错综复杂情况。这种小足布今定价多在数十至数百元。

  (2)圆肩圆档方足有:有厚薄2种。有郭或无郭。布面多有标明币值的文字一釿,也叫“釿布”。币值有不分等的,或分为2等、3等。如二釿、一釿及半釿。常见文字有“晋阳二釿”、“安邑二釿”、“安邑一釿”、“安邑半釿”,“虞一釿”、“虞半釿”,“梁二釿”、“山阳”、“安阴”、“卢氏半釿”、“受阝氏半釿”等。从地名考察,多是魏、韩两国所铸货币。1956年山西茵城出土的460枚布币当中就有安邑二釿、一釿,分别重24.52克和16.23克。另一种较为特殊的圆肩圆足的梁釿当寽布,是魏国迁都大梁后(前362年)铸行的,有4种币文:“梁夸釿五十当寽”,重17.4一28.02克;“梁夸折百当寽”,重7.21,~15.05克;“梁正尚(上)百当寽”,重10.82~16克;“梁半尚(上)二百当寽”,重约“3”之半。四者之比重为2:l:0.5,与早期的“梁二釿”“梁一釿”梁半釿”的重量也相当,应是同时流通的铸币,时间约在战国中期。这种梁釿当寽布比较特殊的是每枚布币币面铭文上标明二种不同的重量单位—“釿”和“寽”,显然是适应于使用不同重量单位或货币单位的两地间商业交换的需要而专门铸造的货币。以铭文标识的对换比值看,寽应是一种很大的重量单位,很可能是贵金属黄金或白银的单位。即100釿单位的这种布值黄金或白银一丁。从历史地理位置考察,魏迁都大梁后与楚的联系必然增多,而楚国是盛行金银铸币的国家,这种梁釿当寽布或者即为与楚国进行贸易而实行。无论这种假设是否成立,这种标明比价的布币都应是反映各诸侯国或城邑间经济联系密切,商业交换发展的实证。

  • 123版币

  • 纸币乐园

  • 纸币冠/靓号

  • 金银纪念币

  • 硬币

  • 银元

  • 古钱币

  • 评级币/钞

  • 邮票

  • 联体/纪念钞

  • 流通纪念币

  • 清/民国纸钞

触屏版|电脑版

Copyright © 2018 FBLIFE.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分类

发布

消息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