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通宝”从武德四年发行,在唐代先后铸行了二百多年,并一直沿续到五代十国的南唐。版别繁多,估计有数百种之多。
初唐及盛唐时代的开元钱多数大型精美,元字第一笔特别短的称“短一元”,多见于唐早期墓中,如陕西吴王墓(李世民子)、永泰公主墓出土的都属光背“短一元”版式。有部分“短一元”系白铜铸成,轮郭深峻,精美异常,即当时所称的青钱。唐高宗时张文成善于为文,人称他的文章如青钱万选万中,他的外号也叫“青钱学士”。“短一元”中还有用金银铸成的,1970年发现于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了数百枚。据考应当属于宫廷的赏赐钱。开元通宝的元字第二笔写法也不同,钱币学上就有“左挑”、“右挑”、“双挑”、“不挑”四种说法。其中“双挑”这种版式最少。
开元钱背“月纹”是较多的一种版别。关于“月纹”的来历,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文德皇后(太宗长孙后)留下的指甲痕,有的说是杨贵妃留下的指甲痕。北宋的刘斧在《骊山记》中借田翁之口,说祖上相传,开元钱背的甲痕与杨贵妃有关。说明“贵妃说”流传很广。犹如白头宫女说天宝轶事,传说毕竟不可靠,我们不能就此把有月纹的开元钱统归唐玄宗所铸。因为整个唐代直到南唐的开元钱中,都有“月纹”这种版别,而且不在少数。会昌年间,唐武宗铸的开元钱背铸州名一字。如,京、广、越、荆、蓝等,已发现有二十二种。上海博物馆陈列有二枚开元“蓝”字钱,一枚蓝字旁边有三朵祥云,称“蓝三云”;另一枚蓝字旁添加“太平大王”四字,称“蓝大王”。这是陕西蓝田所铸,系开炉特铸的纪念品,十分珍罕。
对“目钱”的研究,特别对“半两”、“五铢”、“开元”的专题研究正日益引起海内外钱币爱好者的兴趣与重视。大陆、港台近年来发表了大量有关文章及专着。他们在半两、五铢、开元的断代分期上作了大量研究工作。依靠近年来考古提供的新材料或者凭经验来揣摩古钱的“时代气息”,使许多古钱“重识其主”,变“目钱”为“纲钱”。
随着科学的进步,运用高科技来研究古钱已经出现,如“光谱分析法”。通过分析古钱金属成份来判断年代及铸地(如新疆以本地产红铜铸钱,云南产白铜,因而较多出现白铜钱)。这些都可以作为古钱研究的辅助手段。但要真正攻克这三大堡垒,还有待于科学考古的新发现。
纲钱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