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纲钱”?笼统地说,凡是由国家或地方政权正式发行的钱币称“纲钱”。具体指每个朝代有代表性的,并且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历史货币。据统计,中国纲钱数量不下四万种。所谓“目钱”是由“纲钱”派生出来的,一种纲钱的不同版别称“目钱”。纲举目张,构成了钱币的统系。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铝质分币就有1955年、1956年……等不同年份的版别几十种,同一年份的分币再可细分上海版和沈阳版,区别在于“分”字的笔划粗细上。古钱版别形成是由于铸造地点、铸造的版次以及钱文书写技巧的不同而造成的。一般认为目钱还应包括一些无法考证的钱币。可见目钱的数目要远远大于纲钱,纲钱和目钱总数无法估计,所以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钱币博物馆能收齐中国古钱,更不用说私人的收藏了。
近代钱币学家丁福保先生非常重视纲钱的收藏与研究。他在《古钱学纲要》序言中说,由封建国家正式发行的钱币是“正用品”,历代正规行用的钱币是最可靠的考古“标本”,它能正确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地理、度量衡、冶金、文字、铸造工艺等。特别强调要研究货币史。
丁福保在《古钱学纲要》中共列纲钱近千种。下面简表中所列部分种纲钱,是从中选出的最普通又最具代表性的纲钱。
如果说“纲钱派”以货币史研究为重点,而“目钱派”似乎更注重钱币学的研究。旧式的钱币收藏家大都属后者,搜长区分各种钱币的版别,评定钱币的珍常多寡,特别替于从普通品中发现异品或错版,鉴别古钱的真伪是他们的特长。日本人很早就注意对我国古钱的版别研究。明治时期,日本钱币学家今井贞洁编的《古泉大全》所收中国宋代版别钱之多令人惊叹!仅宋徽宗的“大观”、“祟宁”钱,各种版别就达三百多种。
在目钱研究中,“半两”、“五株”、(两、株都是重量单位,1两等于24株,约合今重16克,但后来币名与实重不符。)“开元”钱一直被认为是古钱学难以攻克的三大“堡垒”。因为这三种钱流通时间长、数量多、铸地分散,版别特别复杂。研究钱币的版别,有助于搞清它的铸时、铸地。
比如半两钱中就有战国、秦和汉半两之分。鉴别战国半两和秦半两几可以从书法人手,战国半两为大篆、字体放逸、比较随意;而秦半两是小篆,字体相对规矩、整齐,相传为李斯所书。另外战国半两一般大而厚重。直径在34毫米以上;:而秦半两较轻薄,直径约33毫米左右。但是要分清秦始皇与秦二世半两就比较难了。秦短命而亡;仅16年,从书法上看变化也不会相去太远。汉半两总体比秦半两小。据说刘邦当皇帝时_,国家很穷,当时铸了许多小钱,称“荚钱”。在半两中有一种小半两直径不到1厘米,重不足1克者,好像榆树的果荚,称“榆荚半两”者即是。这种半两名称比较形象,后人就容易辨认。‘史书记载,汉文帝、吴王刘濞、上大夫邓通都铸过半两钱占’台湾学者认为有一种汉半两穿口上下各突出一个方块的是邓通半两。这种有记号的半两很少,他们在一堆处女半两(指未被挑选过的)钱中寻找,机率是千分之一。但是有记号的是否一定是邓通钱?证据不足,也只是猜测而已。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中流通时间最长的钱币。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历时739年。贯穿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几个朝代,历代有铸。除了纲钱,目钱版别有几千种。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出土了几千枚五铢,进一步证实了一种较厚重的、字体深峻的五铢为西汉五铢。而东汉五铢,相对来看,文字较浅、外郭(指钱的边沿)也较低平。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二万多枚五铢钱,绝大部分为此特征,属东汉五铢。顺便提一下,同墓出土了一件举世闻名的青铜器—“踏燕铜飞马”,现已成为国家旅游局的标志。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的分裂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经济崩溃。史书称此时“钱法大坏”。为了省铜,五铢钱越做越小。有“鹅眼”、“鸡目”之称,更有甚者将五铢边剪去一圈,称“剪边五铢”,也强行流通。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六朝指在南京建都的六个朝代,即三国时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这一时期的五铢钱铸造很粗劣。字体草率、笔画不全,有将五铢写成“五金”者,有的甚至写成“铢五”(钱币学上称为“传形”,即反文,属稀见版别)。但是也有个别例外,如北魏“永安五铢”史称“重如其文”,质量上乘。不仅使人想起了北魏孝文帝一系列成功的改革。
隋五铢较好辨认,五铢的“X”字左边多加一竖为“lX”,放倒后为“凶”。当时有人说,这是隋的凶兆,预示其灭亡为时不远了。这不过是老百姓对暴君的诅咒,其实这种写法,在北魏孝庄帝铸的“永安五铢”上就有了。隋二世而亡,要弄清隋文帝、隋炀帝两种五铢同前面说的秦始皇、秦二世半两一样困难。许多五铢有特殊记号,如面背星点、横画或阴文记数。都代表铸地或铸造的版次;或者代表某一朝代铸造。有关五铢钱的“谜”还不少,如有一种很小很精致的五铢是不是王莽五铢?发现在新疆地区,被称为龟兹国的五铢,奇怪背文如何释读?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