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钱币的铸行(下)

2012-04-29 作者:Airmb_cang 来源:爱藏网
光宗绍熙年间(公元1190年-1194年)铸绍熙元宝,铜钱有小平、折二,背穿下纪年铁钱有小平、折二、当三;另有一种绍熙通宝铁钱,篆、楷成对。宁宗庆元年间(公元...

  光宗绍熙年间(公元1190年-1194年)铸“绍熙元宝”,铜钱有小平、折二,背穿下纪年铁钱有小平、折二、当三;另有一种“绍熙通宝”铁钱,篆、楷成对。宁宗庆元年间(公元1195年-1200年)铸“庆元通宝”,有铜、铁两种,都有小平、折二、折三,背穿下纪年。铁钱背上有一纪监。嘉泰年间(公元1201年-1204年)铸“嘉泰通宝”铜钱,有小平、折二、折三,皆背穿上纪年。“嘉泰通宝”铁钱也有小平、折二两种;还有“嘉泰元宝”铜钱当五钱。开禧年间(公元1205年-1207年)铸“开禧通宝”,有铜、铁两种,制式同前。铁钱中有当三钱的“开禧元宝”。在开禧年间,南宋派兵北伐金国,战争开始后,宋军却连战连败,此时四川又发生叛乱,经济上受到严重的打击,最后屈服求和。到嘉定年间(公元1208年-1224年)又开始了经济上的通货膨胀,铸行了“嘉定通宝”铜钱和当五铁钱,和“嘉定元宝”铜、铁钱,铜钱有直径5.2厘米的折十大钱,此钱铸工颇精,较罕见;铁钱中有折三、折五,数量较多。此外还有一种“圣宋重宝”当五钱,书法精美,铸工颇精细,为南宋钱中的佼佼者。
 

宋朝钱币——大宋元宝

  理宗时,南宋政局不稳,百姓不安,北受金压迫,内受叛乱制扰,南宋的灭亡由此开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铸“大宋元宝”铜钱,有小平、折二两种。“大宋元宝”有折三铁钱。“大宋重宝”钱中有铜钱直径5.2厘米的当十大钱,此钱铸工书法都颇精细,版式也有二三种,都较罕见。绍定年间(公元1228年-1232年)铸“绍定通宝”钱,有铜、铁两种,都有小平、折二,又有“绍定元宝”铜钱当十大钱及铁钱。端平年间(公元1234年-1236年)铸“端平元宝”铜钱,存世仅有小平钱,铁钱存世仅有当三、当五两种。“端平通宝”铜钱只有当五大钱,光背无文;铁钱有小平、当五。此外还有“端平重宝”,大小同当五钱,钱文书法铸工都较精细,但极罕见。嘉熙年间(公元1237年-1240年)出“嘉熙通宝”,有铜钱小平、折二,及“嘉熙通宝”当五铁钱。此外,“嘉熙重宝”有当三钱。理宗淳裙年间(公元1241年-1252年),金国已亡于蒙古,蒙古帝国大举南侵,蒙古军队入侵四川,宋军在四川与蒙古军交战争夺多年,因此需铸钱以充军费,因而淳裙钱多在四川发现。淳裙钱铸有通宝、元宝两类,“淳裙元宝”铜钱有小平、折二。“淳裙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另有当百大钱,版式较多,有大样、中样、小样之分。中样者极罕见。宝佑年间(公元1253年-1258年)铸“皇宋元宝”小平、折二铜钱。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铸“开庆通宝”小平、折二铜钱,此两种都未见铁钱。因为四川为元兵所战,东南等地铁钱用的较少,流通不畅,也就没有铸铁钱了。

  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年-1274年)铸“咸淳元宝”小平、折二铜钱。后元军攻入南宋,宋亡,其他的几个年号都未及铸钱。

  除以上的一些方孔圆钱外,在宋朝还出现了一种长方形的钱币,叫“钱牌”。在南宋理宗淳裙年间,发行了一种形状奇怪的货币,是长方形的小牌,大小如现在存取自行车的小牌。这种钱是用铜铸的,两面都有字,正面文字为“临安府行用”,钱背则记为“准五伯文省”、“准三伯文省”“准贰伯文省”等。钱文中的“准”字是“平”,“伯”是“佰”,“省”就是当“省佰”讲的,意思是在交易时支付小牌相当于×佰文铜钱。临安是现在浙江省杭州,是当时南宋的国都。“临安府行用”规定了这种钱牌只能是限于临安府流通的代用币,其铸造行与当时的钱荒和禁钱出城有关。宋代由于货币经济的长足发展,市场对铜钱的需求量大增,在铜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经常发生钱荒现象。为了维持正常的商业活动,当时城里的官员们明令禁止铜钱出城。《文献通考钱币考》曾说:“自国家置市舶于浙、于闽、于广,舶商往来,钱宝所由以泄,是以自临安出门有禁,下江有禁,入海有禁。”禁止铜钱出城后,进入城市的铜钱当然也会相应减少。城市内外贸易流通只得依赖纸币了。而大额的钱币投入市场,有不便找零之弊,于是就产生了钱牌这种代用币了。南宋的钱牌也多在杭州一带出土,但数量少,极为珍稀。

  造成南宋钱荒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货币需求量大增。南宋偏安一隅,地处全国最富庶的东南沿海一带,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战事,政治上也相对稳定,再加上不堪金国压榨的北方百姓南迁,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技术,从而使南宋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据记载,当时临安府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已经是百万人口的世界级大都市了,仅米粮一项,“细民所食,不下一二千石,皆需之铺家”。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商品交易是多么地活跃,随之而来的是货币流通量的激增。二是铜钱外泄,大量流入北方和海外。南宋政府腐败无能,向金国屈膝求和,每年给金国赔款300万两,多数以铜钱折算;再则民间的铜走私十分严重,而对外贸易又十发发达,铜钱又通过贸易的方式流往海外一部分。《宋史•食货志》载:“南渡,三路舶司岁入固不少,然金银铜铁,海舶飞运,所失良多,而铜钱之泄尤甚。”三是铜源不足,铸造钱额减少。南宋时,随着所占据州县的减少,铜矿资源相应匮乏,再加上铸造钱币的中心大都残破,无以恢复,所以铜量锐减。四是销钱为器,使铜钱退出了流通领域。由于铜源匮乏,铜器紧俏,相当数量的铜钱被人们销毁为器。南宋的铜钱需求量大,铸行却少,综上所述,造成了南宋的钱荒。

  总之,宋朝的钱币以书法精美、制作工整、种类繁多而着称。但是在这些精奇悦目的宋钱里却浸透着当时无数的钱监役卒们的血汗,他们才是灿烂无比的宋代钱币文化的直接创造者,可是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过着牛马一般的生活,遭到统治者的残酷欺诈和压迫。

  宋代管铸币的机构叫钱监。钱监实行军事化管理,铸钱工匠被称作役卒。每个钱监的役卒多少不均。《宋会要辑稿》记载:“大观元年,永丰监有兵匠695人,较额定人数缺64人。”又载:“(富民监)见管工匠二百余人。”役卒的来源,除了从民间招募部分有特长的工匠以补不足外,绝大部分由犯人充役。人一旦进了钱监就如同进了鬼门关,每个役卒的脸上都刺有监字或军号。铸钱是一种劳动强度极高的手工活,役卒们常年遭受到炉火的熏烤,铅毒的污染和工头们的折磨,身体状况极差,其中一些年老体弱、丧失铸钱能力的役卒,便被发还关押。至于不堪苦役而逃出钱监者,则要遭受更严重的惩罚,甚至被打死。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国家将要灭亡之际,宋徽宗还曾制定过“钱监兵匠逃走刺手背法”(《宋史•兵法》)。宋代的钱监是役卒们的另一种监狱形式,在这里的人是会说话的工具,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更多的钱币。宋钱是美丽的,美丽的宋钱里去饱含着钱监役卒们的血泪。

  • 123版币

  • 纸币乐园

  • 纸币冠/靓号

  • 金银纪念币

  • 硬币

  • 银元

  • 古钱币

  • 评级币/钞

  • 邮票

  • 联体/纪念钞

  • 流通纪念币

  • 清/民国纸钞

触屏版|电脑版

Copyright © 2018 FBLIFE.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分类

发布

消息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