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一种古代的玉石,根据古书记载,和氏璧应是一种珍稀的具有碧绿、洁白闪光的拉长石。其中那个时候的人们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改制作为前提,从而依照历代对传国玉玺的描述,来推断和认定和氏璧的材质。但是即使这样,还是不能很准确的判断出和氏璧到底是玉石还是玉璧。
那么真正的和氏璧是什么颜色、什么材料?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卞和得玉璞
卞和得到的是一块玉璞,玉璞就是石包玉,从成矿的理论可以知道,它是在软玉矿藏的远端石窝中生成的上好白玉,非常稀少。荆山是否有软玉的矿苗尚不清楚,古时候由昆仑山向中原(特别是楚国)驮送和田玉的玉石之路,是否经过荆山之麓也无从查考。但有一点,那就是从我国玉文化的特点和事实来看,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上等玉璧,无一不是和田白玉,没有蓝田玉和拉长石。
春秋战国时期王者用玉均为和田玉,楚国也应该不会例外。卞和懂玉,他可能根据玉璞的重量和石包玉的特点,断定得到的是一块少见的上等好玉,这才献给楚王。反之,看看文献上对玉玺所描述的颜色:“蓝田之色”、“色正青”、“色绿如蓝”,这样的颜色不应该是上等和田玉的颜色,也就是说玉玺不是用和氏璧改制的,必定是别的什么玉。
二、蔺相如完璧归赵
别忘了蔺相如完璧归赵,是靠了诓为秦王指出玉璧上的一处疵瑕,才将和氏璧取回到手的。可见和氏璧是那么洁白无瑕光彩照人,一点不匀和杂色都没有,这样直接的描述,足可证明它一定是上好的软玉或和田白玉,而不是别的什么玉。
再说和氏璧的纹饰。当时楚国玉璧的纹饰与春秋时期玉璧的纹饰没有什么不同,翻开《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十六册和《中国玉器全集》六册,可以知道,那时的纹饰比较简单,以云纹为主。可以想像和氏璧的纹饰是云纹的可能性很大,应该八九不离十。
三、说一说和氏璧的内径、外径和形制是多少
《周礼》上说九寸璧为诸侯王用,当时的九寸折合到现在的尺寸是21-22厘米,楚国是七雄之一,和氏璧的直径应该不小于这个尺寸,又根据璧的形制比例,它的厚度不会大于1厘米。从秦王高兴地将和氏璧给他的王妾和大臣传观这一情景来分析,和氏璧的重量不会太重。笔者有一块外径23.7厘米、内径5厘米、厚0.48厘米的玉璧,称其重量是500克,那么和氏璧不应该超过1000克。
另一方面,从支持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改制而成这一情况来考虑,改玺时必定能够在璧上挖出9.24厘米见方的玉玺面积来,由此推断和氏璧的直径应该在28厘米左右。由于和氏璧是一块好玉,玉工一定不舍得开一个大大的洞,所以和氏璧的内径是4-5厘米,厚应在1厘米以内,重量在1000克以内。
至此,我们可以大约知道,和氏璧是用一块上好的和田白玉琢成,它的内径约5厘米,外径约28厘米,厚0.65厘米,正背两面琢满了云纹。它玉质均匀,洁白无瑕,温润细腻,宝光夺目,是一件旷世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