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是中国古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但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缅甸见不到像中国各地出现的古朴精美的翡翠饰品呢?这个问题简单答案就是两国文化背景不一样,崇尚的物质文明不一样,而要仔细研究起来却有许多的话要说。
玉文化的发展
中国人是一个自古爱好玉的民族,从简单地使用玉磨成的石器到春秋战国时期,玉使用达到了一个高峰,无数梢妙绝伦的物件都是在那个时期出现的。从那时起到现在,玉的雕琢和使用一直没有停止过。积数千年对玉的认识、寻找、加工和利用,玉文化的理念已深深印入中国人的脑海之中。玉总是以最吉祥、最美好的形象为中国人称道,凡是中国人到过的异国他乡,也把玉文化带去并传播开来,以致有许多外国朋友把新强产的和田玉制品称为中国玉。在对玉的开发利用中积累了大量识玉、琢玉的经验和技巧。同时,也在各种玉作品中把中国社会历朝历代的各种民风民俗、思维、观念用玉雕反映表现出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玉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而这些理念和技艺,也一代一代地在玉雕人中手口相传并且不断丰富、发展着。
“玉不琢、不成器”
翡翠的出现无疑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宝玉石界的重大贡献。当它一出现,就在有着几千年深厚玉文化积淀的肥沃土壤中发展起来,翡翠文化的出现是对中国玉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翡翠是美的石头,当你见到一块外表有着腊肉一样的翡皮,切开来又见有温润的玉肉,中间又不多不少犹如浮云或者海草一样地泛着绿丝的石头时,心里不由产生许多珍爱、美好的想象。尽管如此,任何一块珍贵的翡翠原石,由于岁月流逝掩盖了它的天生丽质,尤其那藏在石头深处更美好的东西,如果不经过慧眼识宝的行家挑选和技艺精湛的艺人加工,再美的石头还仍然是一块石头,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
当琢玉师傅拿到一块玉料时,并不着急做,而是把它摆在工作台上,不断细心地寻找出玉石的优劣之处,在不断抚摸、不断端详之中发现和想象原石可能做成的成品形态,这个过程就是琢磨之开始。一块毛料起码要被设计成三种不同的器形,待经多次比较后才最后确定造型,接下来就是划样,去掉多余的料,形成初形、粗磨、修改、再磨再改直到成形,然后细磨和抛光。整个过程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形成的,因为在做的过程中会出现断裂、灰黑,或者出现团块的好色,或者在色边上有巧色出现,这就又要修改原设计的图样。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最终以最美的形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达祥西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耐性,全心的投入,长年的严格训练,是中国玉工的最大资本,他们的技巧和对完美的执着.只有殷商和周初的青铜器铸工可以比拟。”当我们在欣赏一件难得的翡翠作品时应该知道,这是玉工们呕心沥血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