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一个偶然机会,很小就喜欢书画的杨玉应聘到某书画杂志社当编辑,有缘接触很多知名书画家,耳濡目染,她开始了临摹习练并得名师教导,不断的品评鉴赏使杨玉日后进入到书画收藏的圈子。 1992年的一天,收藏界的一位忘年交王先生告诉杨玉,他以16万元买进了一幅傅抱石先生的国画作品《雨花台》。藏友们纷纷赶去看,通过大家的反复鉴定,这确实是傅抱石先生的真迹,大家纷纷对王老表示祝贺。 傅抱石先生是中国20世纪屈指可数的传统绘画艺术大师。他长期攻研山水、人物画,擅金石书法并将传统绘画的形式美与客观自然美、内在精神美紧密结合,由此开创一代中国画新风。因傅抱石于1965年9月29日脑溢血突发溘然长逝,其留世作品非常有限(不到500幅),且极具时代特点,故其作品频受青睐追捧。 这幅傅抱石先生的《雨花台》创作于1963年,这是一幅70*146的横幅作品,总面积9.2平方尺。画作描绘得是全国热火朝天大练钢的情景,《雨花台》突出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风貌。这幅作品也是傅抱石画风成熟时期的作品。这幅作品融合了傅抱石画作的全部特征。第一:画法上将“点法”和“皴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水、墨、色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他爱用偏锋,综合“披麻皴” 、“乱柴皴”等多种传统皴法,又融合西洋水彩和东洋南画等技法,创造了中外闻名的“抱石皴”———粗看似乱头粗服、缺少章法,细观后会发现变化多姿又自有法度;第二:章法颇具抱石特征。在画作的6处都有藏印,且题词和落印均是抱石自己所作;第三:更难得的是,为了证明此幅画作确系报石所作,前面的收藏者还几经周折找到抱石先生的儿子傅二石先生(二石先生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国画家)亲笔题词“此祯系先父报石一九六三年所作,傅二石题”,此题进一步证明此画并非赝品,确是抱石先生所作。 可是没过几个月,王先生因为家庭遭遇变故,亲人得重病需要钱来治病,傅抱石先生的《雨花台》考虑被转让。这时候,杨玉第一时间了解到这个信息,因为考虑到这幅画作的价值,杨玉毫不犹豫地以20万元转让获得。 第一次大手笔的投资收藏让杨玉真正进入收藏者的队伍,也让杨玉密切地关注名家名画的收藏。她花大量时间研究傅抱石先生和其他知名画家的画作和其投资价值,更坚定了其长期持有的决心。 随着中国拍卖业1995年的全面兴起,藏品的真实价值不断被市场化,傅抱石先生的画作也不断升值。到2006年,每平方尺交易价大约在30至50万元人民币左右,杨玉收藏的《雨花台》9.2平方尺,市场价值在400万左右。20万到400万,整整20倍的升值!不能不说这次的收藏为杨玉带来丰厚的回报。但杨玉并没有止于此。她觉得傅抱石作为一代书画宗师,存世作品有限,且在市场上已成抢手货,一旦露面很少流标。因此还继续具有保值增值的空间。 藏画心经 长时间的研究和收藏让杨玉总结了三点国画收藏的心得: (一)收藏功力———功夫在画外。要研读作品,先研读画家。对画家的生平、画风、个性、代表作品、主要特征都要有深入研究,尤其在赝品充斥的市场环境中,只有认真研读画家才是研读作品的根。其中最重要的是,研读画家的画法,用笔、用墨、用印、章法等。不同时期画家的经历和画风及其这一时期的作品往往紧密相连,也可以从多方面结合去判断画作的真伪,这些都是帮助收藏者发现真金的主要途径。 (二)收藏信息———圈子拓眼界。做国画收藏,不能完全闭门造车。不仅要有潜心学习和研读的钻劲,还要敢于交流,建立自己的收藏圈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的快捷,收藏也往往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热门收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藏趋势;收藏本身也会在不同时间段体现新气象,只有不断交流才能获得这些信息,像杨玉的这幅《雨花台》就是因为有了藏友的转让才获得的。 (三)专业收藏———长短结合、去伪存真。一个专业的收藏者,不仅要有未来长线可以保值增值的藏品,更要有潮流感,对趋势把握准确。杨玉现在不仅拥有像《雨花台》这样长线持有的品种,还持有一些当下学院派的年轻书画家的力作(如石鲁),这些年轻画家作品充满创新意识,颇具新时代风貌。且这些画家都还有很好的艺术前景,其早期的代表作也将是未来收藏的目标群体;当然在当下,适当收藏一些名作的赝品也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但是杨玉的思路是去伪存真。让自己的鉴别能力更专业化,让作品的含金量更高,其收藏的价值将更突出。 杨玉总结说,国画收藏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只要投资得法,小小的投资也可以做很好的收藏。希望收藏爱好者不必走入大手笔收藏的误区,尤其在刚学习收藏的早期,往往经验不足,鉴别能力相对较低,所以建议从小的投资开始,随着鉴别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发现市场中的真金,也才能做到准确投资,收获回报丰厚的结果!#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