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经成为海内外艺术家的向往之地。近年来,不少知名艺术家落户上海,为上海的艺术创作队伍增添了新的生力军。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蔡广斌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蔡广斌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在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任教十多年。 蔡广斌笔下的人物总是处于一种幻灭恍惚的状态之中。迷离的眼神似是而非,直抵观者的心灵深处。 一个人,又一个人,悬浮在城市濛濛的夜色里。纵横交错的窗棂间闪隐着无数魂灵,反反复复、层层叠叠。蔡广斌对于揭示都市人群惊悸及迷惑的状态显得乐此不疲。他时常将自己的作品命名为《窗》,更加重了作品所表现的此类精神倾向。 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从一种角度到另一种角度,蔡广斌的思索随身体的飘移而飘移,他试图把关于对城市文化的反思作为创作背景来打造他的“人物画”作品。这种打造从一开始就背离了传统人物画所固有的创作模式,当代图式经验与当代心理经验使得他的作品具备“国际化”的精神特质,但其所表现的对象依然是中国式的都市人群。 中国人物画传统兴盛于唐宋两代的院体画派。宋元明清,山水画成为主宰画坛的重要画种,其间,优秀的人物画家如陈老莲、丁云鹏的出现并未使山水画主流局面实质性得以改变。清八怪,任伯年等时有人物画佳作呈现,于他们个人来说,也只是一种“市场需要”或兴趣所至而已。解放后,人物画好手层出不穷,关良、叶浅予、黄胄、方增先、程十发、周思聪等等逐步形成了以黄胄为代表的京派人物画系统,以程十发为代表的海派人物画系统,以方增先为代表的浙派人物画系统。 蔡广斌受业于浙派人物画系统,从他早期作品看得出这种影响的痕迹。然而,随着九十年强化绘画精神主体的艺术现象愈发明显,这种技术性影响开始变得微乎其微。蔡广斌是一位强调观念对绘画产生影响的艺术家,他在不同场合反复提及“思考应多于实践”,思索对于蔡广斌来说已是一种常态。 博克在《论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中认为:人类自我保存的本能是崇高感的根源。人的崇高感一般是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才活跃起来,因此,崇高感在情绪上是由恐怖和惊惧引起的。 蔡广斌选择恐惧与惊悸作为人物画创作的主题,与博克的这种近乎匪夷所思的阐述竟然不谋而合。 蔡广斌的作品带有一种简朴的清教主义。一个头像、一片墨色、一笔色彩,简朴但不简单。他的成功在于整个画面,所有的元素都在相互挤压中充满了和谐。在广斌的作品里确实有民族性的成分,但是判定在他的艺术风格中到底有多少“民族性”与“国际化”的成分却很难,或许这正是这个时代的文化所特有的现象,所有这些都帮助他在远离传统绘画主流的独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进一步确立了他在海上画坛的地位。新潮与观念,晦涩与顺畅,在不断的具体化的调整中,蔡广斌的艺术作品必将走向更为清晰而深刻的意象。